秀站 > 社会 > 正文

​常年被抄袭的手机壳潮牌,因抄袭站上了被告席

2023-11-26 00:42 来源:秀网 点击:

常年被抄袭的手机壳潮牌,因抄袭站上了被告席

成立一个手机壳品牌并不难,毕竟绝大多数手机壳都是中国制造,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任何人都可以依靠供应商给出的技术方案成立自己的手机壳品牌。但这种近乎没有技术门槛的行业模式也让手机壳 " 抄袭 " 问题近乎泛滥。比如著名手机壳 " 潮牌 "CASETiFY 标志性的黑圈白字镜头装饰圈设计,小雷就不止一次在其他品牌的手机壳中发现。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小雷不知道 CASETiFY 对这种 " 借鉴 " 行为持有怎样的看法,但比起让法务部想办法起诉这些品牌,CASETiFY 的法务部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比如用在回应来自 dbrand 的抄袭侵权起诉上。

2023 年 11 月 23 日,著名科技频道 JerryRigEverthing(下文简称 Jerry)称发布了一条视频,公开指控 CASETiFY 此前推出的 Inside Out(反转内外)系列盗用其与著名彩贴品牌 dbrand 联合推出的 Teardown(拆解)系列的素材。

图片来源:JerryRigEverthing

可能有人好奇:做这种拆解贴纸的品牌还有很多,以 CASETiFY 自己的体量也完全可以自己买对应的手机回来,拆解拍摄后再制作手机壳,为什么 Jerry 这么肯定 CASETiFY 盗用了他和 dbrand 的素材呢?没错,CASETiFY 在偷图的时候把 Jerry 和 dbrand 埋下的彩蛋和 " 防伪标签 " 都偷过去了。

在视频中,Jerry 详细介绍了 Teardown 系列贴纸的制作过程:手机进行完整拆解后 Jerry 先对每一个组件分别进行高精度扫描。将素材导入电脑后按照真机的结构对零件素材进行 " 重组 ",同时对每个部件进行细微调整,消除透视关系导致的图像变形。考虑到扫描带来的色差,如有必要 Jerry 甚至会 " 重绘 " 部分元件,比如 iPhone 的无线充电线圈或芯片周围的焊点,使其看起来更工整。

大体素组后,Jerry 还会重写手机元件上的激光烧结或丝印的所有文字标识,保证元件信息清晰可见。在这一步中,Jerry 也会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和 dbrand 的 " 私货 "。比如在手机排线上加入自己的名言 " 是玻璃就一定会碎 ",在认证标签上区域加入 dbrand 的金字塔品牌 Logo,又或者将手机的电池容量改成 dbrand 的成立时间。Jerry 和 dbrand 决定用诉讼维权,也正是因为正是这种耗时上万小时的重构和修正赋予了 Jerry 作品的原创性,让 Jerry 的作品与直接拆解拍摄存在本质不同。

除此之外,CASETiFY 的 Inside Out 系列还有许多 " 张冠李戴 " 的情况,比如用已经上架的 iPhone XR 图片来制作 Jerry 没上架的其他手机型号。此外,Jerry 还指出 CASETiFY 甚至不愿意买 dbrand 的超精细贴纸回来扫描,而是直接使用 dbrand 官网展示的预览商品图——你甚至可以在 CASETiFY 的图案中看到展示时才有的手机摄像头。

更离谱的事,CASETiFY 似乎深谙 " 抄作业稍微改一点 " 的道理,将部分 Jerry 作品中的部分 " 旋转剪切 ",尝试降低 " 查重率 "。比如在 MacBook 的保护壳中,CASETiFY 就 " 原创 " 出散热风扇对着电池吹热风的神奇操作。但很显然,这并不能改变 CASETiFY 抄袭的本质。

如果大家不能理解的话,这里我们可以用游戏领域的概念来理解此次盗图抄袭事件。游戏领域在司法实践上有一个 " 潜规则 " ——在没有明确专利限制的情况下,玩法作为表现形式不构成抄袭;但素材抄袭直接盗用了对方素材,可以构成抄袭。

套用到手机壳行业:如果 CASETiFY 没有就镜头的黑框白字设计获得专利,其他品牌 " 碰瓷 "CASETiFY 不构成抄袭。但 CASETiFY 直接使用了 Jerry 和 dbrand 的创作作品," 伪装 " 也改变不了盗用素材的抄袭本质。这也是《迷你世界》侵权《我的世界》230 个游戏元素和素材,被广东高级人民法院判定赔偿 5000 万元的法律依据。

作为一个需要每天和照片打交道的 " 摄影师 ",小雷对这种 " 盗图 " 行为自然是深恶痛绝,对 Jerry、dbrand 诉诸法律的行为也表示支持。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手机配件领域的抄袭现象绝非个例。

比如 dbrand 在 2022 年 7 月推出了吐槽 nothing 手机的 "something" 系列贴纸。贴纸在风格上参考了 nothing 手机的设计元素,不过因为贴纸为设计师的新设计,所以只构成 " 借鉴 " 但不构成抄袭。

图片来源:dbrand

但有趣的是,在著名国产手机彩贴品牌的天猫店中,我们居然找到了与 dbrand 图案高度相似的 "Something 贴纸 "。当然了,考虑到该品牌的 " 光辉历史 ",作为 " 国产原创品牌 " 推出这种几乎 1:1 的的 " 原创作品 " 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很显然,售价 49 元的 something 不会是 " 复制粘贴 " 的终点。在电商平台中搜索 " 创意保护膜 ",我们还能找到更多各式各样的 " 原创作品 "。这些 " 原创贴纸 " 有些用的是网上找来的 " 免费资源 ",有些用的是原创品牌与设计师合作的 " 授权插画 "。因用的都是盗图,这些小品牌无须向设计师支付分成,所以价格通常也更具 " 竞争力 ",毕竟不是什么品牌都有胆量把 " 原创设计 " 卖到原创的价格。

这也是我们难以在手机配件领域看到真正原创设计的原因:2014-2020 年间,国内也有不少真正专注于原创设计的手机壳品牌,比如著名的 " 吾王 " 系列。但在 " 大家都盗图等于都不盗图 " 的行业风气、高昂的维权成本与极低的非法成本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原创设计早已被抄袭产品拖垮,直接导致手机壳行业放弃原创设计,朝着 " 公模低价 " 的方向飞速前进。

而剩下的原创手机品牌,要么花费重金为原创 IP 维权,要么以个人店的形式 " 为爱发电 ",同时提防 " 来图定制 " 的手机壳店的侵权行为。

可能有人觉得手机壳行业抄袭泛滥是因为这些手机壳没有技术门槛,只要买一台数控喷墨热印机,再去 1688 上买几个 " 白壳 ",谁都能在家里开手机壳店。很显然这种想法是非常荒谬的——材质和设计共同构成手机壳的竞争力,这种剽窃行为也切实影响了原创设计师的收益。

再说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手机壳都在中国代工,比如某品牌的 1500D 碳纤维手机壳某品牌的芳纶纤维手机壳就来自山东,甚至上文提到的 CASRTiFY 其工厂就设在广东。

这种在外抢品牌市场、在内抢工厂产能的发展模式让国内手机壳品牌几乎不可能通过材质实现 " 反盗版 "。比如某个以碳纤维、凯夫拉手机壳为招牌的美国手机壳品牌,其中国代工厂就曾在二手平台销售 " 剪标 " 手机壳,甚至为其竞品品牌代工相同的产品。

图片来源:Evutec

这种特殊的品牌 - 代工厂关系也导致品牌不敢向外部代工厂开放自己的技术和设计,需要反过来向代工厂采购新型工艺。2023 年初国内手机品牌流行利用凯夫拉维克纤维制作编织图案,就是因为部分品牌的代工厂 " 攻克 " 了这一工艺。

事实证明,至少在现阶段,利用技术作为防伪无异于把技术向行业 " 开源 ",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竞争力,反而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诉诸法律,利用漫长的法律程序维权似乎是手机配件品牌唯一能做的事了。

讽刺的是,在 CASETiFY 的手机壳上印着这么一句话:THIS CASE IS MADE FROM RECYCLED PHONE CASES(该手机壳利用回收手机壳材料制作)。但从大面积抄袭的情况来看,不光材料,CASETiFY 就连设计也是从网上 " 回收 " 来的呢。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