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音乐 > 正文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023-05-08 01:25 来源:秀网 点击: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大家看到这个图

是不是以为

这是中国古代的“三寸金莲”?

不对!

其实这是秦腔旦角演员

表演“跷功”的

必!备!道!具!

是一项高难度的绝活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跷功

亦称“踩跷”,“绑跷”

主要为旦角

(花旦、刀马旦、武旦)

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缠足妇女的走路姿态

传统戏曲中“跷”是件木制假小脚

它绑缚在演员脚上

用跷带缠紧,外再套“跷功鞋”

上着大彩裤遮住真脚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相传,跷始自陕西的踩高跷。汉唐时期,高跷名为长跷伎,最初并无纤足的扮法,后假扮女子者,为显示身材修长,苗条美观,把裤口加长至与真足齐,又在下边套上金莲小鞋,一双纤美小足在舞台上表演的惟妙惟肖,于是戏曲旦角仿效,渐成风气,并由西安传到四川。乾隆年间,又有梆子腔旦角魏长生(又名魏三)将其带至北平。演花旦者皆效之,深受观众欢迎。

旧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为了塑造小脚女人形象,都需要练就“跷功”本领,这就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痛苦的磨练。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跷功可分“硬跷”和“软跷”两种

因而跷功鞋也分成

“硬跷鞋”与“软跷鞋”

软跷类似于极端的高跟鞋

前脚掌支撑,脚跟悬空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硬跷为木制

一般都用枣木、樟木或榆木

因为这种材料坚实 不易折裂

跷仿缠足女人小脚形状

长约三寸,下端前尖后圆

中间凹(故有称“ 跷”为“弓鞋”)

上端有一段长8寸、宽2寸、厚2.3分

形似牛舌头尖

向上斜行的托足板

托足板与平面成75度的倾角

上系白布跷带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穿跷的程序

↓↓↓

1、绑木跷:木跷下端削凿成缠足女子的莲脚形状,约3寸长,前尖后圆,脚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长度为5寸多。绑时把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用绑带把脚背同木跷牢牢扎紧。再穿入木跷套,仍用跷带绑缚;

2、穿跷鞋:拉住鞋拔带穿进跷鞋,再将绑缚带交叉向下环绕至脚裸处,然后系紧打结;

3、带跷套:跷套为兰缎五彩线绣,俗称“裤腿儿”。上宽下窄,圆筒状,上有两根带子,系于膝下。最后放下裤脚儿便可遮住跷板,只露出跷功鞋。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跷的功能

↓↓↓

1.使扮演角色的身材更加修长

显而易见,踩跷之后人至少会拔高3—4厘米,在有对手戏的时候,如果演员的身高不够,也可以用踩跷的方式弥补,但对于身材较高的演员来说,踩跷便没有益处了,那会让观众“仰视”,观演体验并不舒适。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2.使演员塑造人物更加准确

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什么样的人物塑造,跷在其中也发挥着它的独树一帜的作用。而跷在花旦、武旦的一些代表剧目中不仅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还提高了剧目的观赏性,比如《拾玉镯》中孙玉娇无意中踩到付鹏放在地上的镯子,疼痛的后退两步,惊喜的发现地上有只玉镯。这也体现了只有缠足的人,踩着东西才会引发剧烈的疼痛,更能体现孙玉娇的“三寸金莲”。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3.跷在武戏中的保护作用

跷还有一作用就是保护武戏演员的脚背与脚踝,这主要体现在出手技巧中,武旦演员在练习出手时会做一个棉垫戴到脚上,可是上了舞台无法遮挡,就无法使用棉垫,于是,绑跷的跷带在脚踝反复的缠绕,踢出手便成为一种对演员的保护。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脚下踩了寸子之后

重心提高

身姿显得更加轻盈

表演起来婀娜多姿的步态

更显女性的柔媚感

无论是青衣花旦还是刀马旦

都显得精致富有韵味

舞姿堪比西方芭蕾

故而踩跷功有”戏曲芭蕾“之称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但是芭蕾的舞鞋在鞋头部份有块软木

演员只有在立地旋转时

才会用到脚尖的力量

跑跳时都还是脚跟着地

而跷功要求演员一裹上木跷

腿部和脚腕都要绷直

在舞台上的每一分钟

都是仅靠几个脚趾支撑全身重量

完全不可能脚掌着地休息

长期踩跷的演员脚部会明显变形

因而训练起来难度较大

由此可见

中国的跷功确实比西方的芭蕾舞更上一筹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跷功是中国戏曲独有的特技

由女子缠足而创造出来

他国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因此

中国的踩跷在世界戏剧舞台上

是绝无仅有的一绝

唱戏的人穿的高鞋子「戏曲舞台上的高跟鞋一般人穿不了」

而今,时代在发展,观众审美也随之变化,当我们急切地需要回归传统时,不能忘记创新,而“跷”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应该回归传统戏曲曾经达到的黄金期、鼎盛期去体会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趣味,以便从“原汁原味”中获取中国戏曲的美的精髓所在。

编辑:明明

审核:王梅、妍薇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