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影视 > 正文

​海清的悲剧,早已注定……

2023-09-12 22:01 来源:秀网 点击:

海清的悲剧,早已注定……

海清丑化农村人???

这锅,她背的可太冤了。

海清在最近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中,扮演一位残疾的农村女人贵英。

然而,这部被称为 " 年度最佳国产片 " 的电影中,贵英的的扮相却引起部分人的质疑:

" 农村人真的长这样子吗?"

" 我 07 年读初中就有了自己的手机。"

" 我老家在西北农村,很多人都买了私家车。"

" 海清那个更像西方定义中的中国农村妇女。"

这些声音的出现令人意外,颇有何不食肉糜之感。

生活无忧、吃穿不愁的他们不愿相信:

在中国遥远的大西北,还有这样家徒四壁、灰头土脸的人存在。

海清仅仅一个人物的诠释,就炸出一堆对 " 农村人 " 误解之深的人,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也不为过。

自媒体 GQ 采访导演李睿珺时问道,村民们对电影有什么评价。

导演说,村里人还没看,看电影得去县城,要坐 40 分钟公共汽车。

看完两个小时的电影,再坐 40 分钟车回家。

但是公共汽车一两个小时才有一班,现在正是农忙最忙的时候,时间成本太大了。

而且这几十块钱一张电影票,对他们来说也不便宜。

这话一点不假。

影片的末尾,当马有铁卖掉了收成的小麦粮食。

整整一年的劳作,仅仅换回 3974 块。

还被收粮食的抹掉 4 块钱的零头,而这到手的 3970 块里,还有 1570 块赊欠下的种子化肥费用。

你说这不真实?

一位网友看过电影后说:

" 甘肃乡下的孩子知道这是真实的世界和人生。

黄土漫天是近 5 年才改变的,女童辍学彻底终结是 19 年的事。

我走遍三区三州,中国最贫困的几个地区后才知道,辛苦耕种一亩地一年只能收 2000 元。"

每天浸染在网络世界里的人,只相信乡村的田园牧歌,向往大隐隐于市的悠然闲适。

但却不知道,真正贫穷的农村,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心酸和艰难。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中有一句话:

"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这些人正真实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熬日子,埋头苦干着。

被岁月静好包围着的人必须承认:

抛开贫穷的农村不说,看一线城市上海。

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7.22 万元。

乍眼一看,这也太多了吧。

实际呢?

上海 2020 年薪资水平数据显示,月入过万的人只有 20%。

剩下的那些人,大概率在失业时,没有能拿来跑滴滴的私家车。

更没有能出租的房子,甚至连自己的房租都交不起。

前段时间明星卖惨上了热搜后,评论区暴露了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为了省 10 块钱的打车费,在烈日下走了半小时;买一个 100 块钱的短袖,觉得很贵。

两个农民工买了 4 个桃子,7 块钱。

他们对着其他工友说,

半夜摆摊饿了,

点了旁边一碗方便面,要 15,心疼坏了,

还问要不要加蛋。

这就是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那些所谓的 " 专家 ",对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巨大的误解。

但却喜欢站在精英阶层,对普罗大众的生活指手画脚。

他们没穷过,当然不懂。

前段时间,一位博主在网上分享自己中学时期的经历。

因为住的是寄宿学校,所以平常没办法到外面吃饭。

好不容易,家里同意报销一顿必胜客,他为此一天没有吃饭。

但有条评论,太刺眼。

" 怎么才是必胜客?"

" 因为我觉得必胜客就是很平常的餐厅,拿来当奖励我觉得很奇怪。"

随后,这位网友的评论受到许多人的反驳。

她又接着说:

" 破防什么?我也没说必胜客很便宜,我就是经常吃怎么了?别乞讨了。"

一条回忆往事的微博,换来这么居高临下的嫌弃和鄙视。

他第一次带自己的孩子去吃肯德基,点了两个套餐赶上自己白天干活的工钱。

女儿问爸爸吃吗,爸爸想省点钱摇了摇头。

或许是不想被别人注意,刚一坐下爸爸就开始睡觉。

但女儿发现,平常睡觉都会打呼的爸爸,今天没有打呼。

爸爸时不时又会起来,问她们够不够吃。

这位父亲的做法,令人心酸。

在中低收入人群占比更大的中国,这样的人不会是个例。

有位导演说: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在那些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人们中间。

那些在人间烟火中翻腾的小人物就是这样。

吃过太多苦,也尝过一点甜。

贾樟柯被年轻人的话惊成了傻子。

因为那个内心虚幻的尊严,去掩盖活生生的人。

这还没完。

在拍摄了许多反应现实的作品后,贾樟柯被某些人说成:

" 靠丑化中国,拿国际奖。"

可是,看看历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

《无依之地》讲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中的底层人;

《寄生虫》讲的是韩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绿皮书》讲的是美国种族歧视 ……

这些作品,哪一个不是反映了各个国家的社会真实存在现实。

同样受到这种批评的还有莫言。

莫言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都与乡村有关。

然而,这些大量反应乡村真实状况和变迁的作品,却被人批成:

" 很丢中国人的脸。"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每个真正读过,并且深刻理解这些作品的人都无法认同这个观点。

那些故事,的确生长于草莽和土地之间,粗糙、凋敝。

更何况,在这些乡土作品中,比看似丑陋的表象更本质的是那个时代人民的坚韧,是即便如此艰难,依旧坚挺的力量。

难道,掩耳盗铃式地回避那些社会脓疮和乡村现实,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

并不会!

人们只会因此陷入虚假繁荣,当漂亮外衣被撕毁的时刻,陷入更深的痛苦和迷茫。

现实里总有这么一帮人。

明明自己也很普通,但却对那些随处可见的现实视若无睹,刻意回避。

他们见惯了网络上吃喝不愁、光鲜亮丽,动辄出入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厅,常常全身名牌的人。

哪里会看见,对有的人来说,在必胜客和肯德基吃一顿已经是太奢侈;

哪里会相信,仅在 2 年前,全国还有 6 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元。

他们不该被夸大,更不该被美化。

请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否认,甚至回避他们的艰难。

因为一个更好的社会,更文明的国家,需要的不是俯视的傲慢,而是要正视存在的一切。

点亮【在看】

【分享】朋友圈,

让更多人看看这个真实的人间。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