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社会 > 正文

​想让 Mac 不再“人人喊打”,苹果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023-11-16 14:32 来源:秀网 点击:

想让 Mac 不再“人人喊打”,苹果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就这样,在 "8GB 够用 " 和网民的反讽中,采用了 M3 系列芯片的 MacBook Pro 系列笔记本发售了。也不知道是为了平衡产量还是维持 Apple 的 " 仪式感 ",M3 代 MacBook Pro 甚至还处于限购阶段," 每位顾客限购买 10 台 14 英寸 MacBook Pro"。

关于 M3 系列 MacBook Pro 性能缩水的问题,小雷在之前已经发文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很显然,这些略显 " 复杂 " 的缺点并未引起大家的关注,"8GB + macOS > 16GB" 才是 M3 系列 MacBook Pro 风暴的中心。

有一说一,即使小雷是一个多年的 MacBook 用户,这一次我也要站在网友的这边。没错,macOS 调用、分配内存的方式确实和 Windows 电脑有所差异,统一内存也确实从根本解决了数据在 CPU、GPU 间 " 传递 " 的时延问题。

图片来源:Apple

但无论 macOS 怎么优化,8GB 始终就是 8GB,内存池总量确实只有这么大。和 Windows 一样,macOS 同样会因为爆内存而变得卡顿,也同样会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这也是所有 "Pro" 用户无法回避的短板:摄影师需要打开大型文件、特效师常常处理大型工程、音效师也需要加载海量的音效插件,这些场景对内存有着实打实的需求,绝不是一句 "macOS 有特殊优化 " 就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

所以趁着这次 MacBook 和 macOS 双双 " 出圈 " 的机会,小雷决定和大家聊聊我对近几年 MacBook 的一些看法,以及更重要的—— MacBook 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

在我看来,推动电脑 " 黑箱化 ",是整个 MacBook 品类最大的问题。

这里先简单解释一下 " 黑箱化 " 这个概念:黑箱化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指 " 一个系统或组件,其内部运作原理不被外部观察者所知晓,外部观察者只能感知到输入和输出两个步骤 "。比如 ATM 机就是一个典型的黑箱结构:用户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ATM 机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后来,这一概念被延伸到消费电子产品中。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所有电脑其实都是黑箱,毕竟没有多少人真能搞明白现代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在电脑领域," 黑箱 " 已经被简化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你不需要、也不能对电脑硬件进行修改和维护,简单来说就是 " 买到什么不要多想,低头用就行了 "。

而笔记本电脑领域,我们常用黑箱来形容将内存、SSD 等部件板载,不允许用户自行修改的设计。那么这种 " 黑箱化 " 的设计风潮是谁带起来的呢?没错,就是 MacBook。

Apple 首次在其 MacBook Air 系列中采用了这种设计,之后逐渐在其他 MacBook 型号中推广。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使电脑更薄、更轻,同时提高了硬件的集成度和稳定性。但缺点是限制了用户升级硬件的能力,一旦需要更多存储或更强的性能,用户通常需要购买新的设备。随着 Apple 的成功,其他电脑制造商也开始采用类似的设计。

事实上,我们对于 12999 元的 MacBook Pro 只提供 8BG 内存这件事如此反感,其实也源于对 MacBook" 黑箱 " 的厌恶。如果用户可以自己在购买电脑后升级电脑的内存,如果 MacBook 的 SSD 拥有 "1500 元 512GB" 之外的选择,关于 M3 MacBook Pro 的争论你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激烈。

不可否认,板载配置确实可以有效控制电脑的体积,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活动部件常见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但对消费者来说,黑箱化严重影响了用户 " 自定义 " 的能力。举个例子,除了从英特尔酷睿切换到 Apple Silicon 这种极为罕见的情况,Mac 的生命周期都异常的长。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与此同时,电脑的应用负载会随着软件复杂程度的提升而逐渐提高,这意味着用户升级电脑的需求会随着使用电脑时间变长而提高。另外相同规格电脑零件的价格也会随着发布时间变长而降低。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出于成本考虑,消费者应该一边用电脑一边根据实际需求升级硬件,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堆满配置。但很显然," 黑箱化 " 的 MacBook 不搞这一套。在购买页面,Apple 甚至直接表示:

用户不能自行拆装统一内存。如果你认为以后可能需要更多内存,最好在购买时就配置更大容量。

用户不能自行拆装存储设备。如果你认为将来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请配置成更高容量。

这还没完。

就算你预算拉满,直接抱回一台 55999 元顶配 M3 Max MacBook Pro,不再需要为硬件配置而烦恼,但 Apple 费用极高的维修服务也迎来了不少用户的差评。

以小雷的 MacBook Pro 为例,前段时间在外改稿时,一位服务员不小心把整杯可尔必思泼到了电脑键盘上。凭借多年的硬件维修经验,小雷对电脑进行了妥善处理,但一个月后,键盘上部分按键还是被饮料粘住了。

小雷清楚,这种浸水标签 " 全红 " 的电脑送到 Apple 手里肯定会直接报 " 全损 ",用高价把转轴往下的部分全部换新,所以只好自己动手更换键盘。

键盘损坏对 MacBook 来说其实都是小问题,还记得我们刚刚说过的板载内存和闪存吗?板载同时也提高了这些部件的维修成本。采用 SODIMM 和可拆卸 SSD 的笔记本电脑,哪里坏了都可以单独更换维修,但高度集成的 MacBook 自然就没有这种待遇了。再加上 Apple 早已不再 Apple Store 中进行芯片级维修,用户维修 MacBook 的选项进一步收窄。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有用户拿 MacBook 去维修时,被告知需要更换主板且维修费高达万元。并且,Apple 还会回收存在故障的那块主板,据说是以 " 以旧换新 " 的方式抵消了一部分维修价格。当然,具体细节媒体没有消息解释,但事实就是可能一点小故障就需要换主板,而价格差不多可以买一台新机了。表面上已经不是 " 以换代修 ",但实际上还是希望消费者去换新。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购买 AC+ 作为意外损坏的保障,但这也无法改变 MacBook 那高昂 " 零整比 " 的事实。

而在日常使用中,Apple 对其他硬件企业的 " 傲慢 " 也为 MacBook 带来了不便,比如 MacBook 至今仍缺少对 CUDA 计算的支持,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和高性能计算领域。

CUDA 是 NVIDIA 推出的一种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被广泛用于加速深度学习和其他计算密集型任务。由于 Apple 和 NVIDIA 对 NVIDIA GPU 的驱动开发主导权持相反意见,所以在 2012 年前后,Apple 就开始和英特尔、AMD 靠拢,并宣布不再推出对 NVIDIA GPU 的支持。当然了,随后的 Apple Silicon 更是直接停止对任何外置 GPU 的支持。

尽管在 Apple Silicon 时代,Apple 通过内置 NPU 的方式为 macOS 的 AI 性能提供支持,Metal 和 Core ML 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Apple Silicon 在图形、AI 方面的短板。但考虑到当前 AI 发展的整体进程,CUDA 的缺失从一定程度上拖慢了 MacBook 在 AI 领域的发展。

只不过除了 AI 和深度学习外,CUDA 也被广泛应用在科学计算、工程模拟、金融建模、生物信息、数据科学甚至是地球科学领域。即使 Apple 可以用 Core ML 填补 MacBook 在 AI 领域的短板,但 Apple 显然无力对 CUDA 的广泛应用场景一一优化适配。

这也导致了我们在 B 站、微博上看到的所有 MacBook 评测几乎都在修图剪视频:不可否认大多数 MacBook 用户平时的工作内容确实是修图剪视频,比如小雷的 LR 在 MacBook Pro 上的运行效率就是比 i9 的 NUC 要高。不过从另一方面看,MacBook Pro 确实也只能拿来修图剪视频了。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小雷全程都在吐槽 MacBook 的硬件,对 macOS 却少有怨言。原因其实很简单:比起 MacBook Pro,我其实更喜欢高端 Windows 笔记本的硬件。不过每当我斥重金买下新款 XPS、ThinkPad 时,Windows 11 总会跳出来,让我再一次重温 Windows 阵营的 " 美好 "。

甚至连小雷身边的资深 " 果黑 ",也不得不承认 "macOS 确实好一些 "。

其实从 Mac 近几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 Apple 想进一步开拓自己的市场,从庞大的 Windows 阵营中夺取一部分用户。但仅凭 Mac 如今的优势就能俘获 Windows 用户的芳心?Apple 还是把这件事想得太过简单了。

尤其是在价格方面,目前 Apple 官网在售的 M3 MacBook Pro 起售价为 12999 元,这在 Windows 阵营中已经能买到一台配置超越 MacBook Pro 的高端 Windows 笔记本了。何况 12999 元的 MacBook Pro 还是一台只有 8+512GB 的 " 入门版 ",如果想买到 16GB+1TB 版本,就得再加 3000 元。

嘴上加钱容易,但这台 8+512GB 的 MacBook Pro,真的还能被称之为 "Pro" 吗?

如果 Mac 想要在内卷严重的当下取得更高的市占率,除了去研究更好更强的处理器、更轻更薄的机身外,也该放下身段好好考虑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对价格不太敏感,市面上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大有人在,就算你不降价,你的对手也会降价。

而在绝对的性价比和性能差距面前,还有多少人会选择 " 加价不加量 " 的 MacBook 呢?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