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社会 > 正文

​入门级手机和电脑,如今似乎正在逐步消失

2022-12-06 03:05 来源:秀网 点击:

入门级手机和电脑,如今似乎正在逐步消失

按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入门机还能买吗?

2000 年前后对于 PC DIY 玩家而言,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一段 " 幸福时光 "。那个时候,Intel 与 AMD 之间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在两家技术、性能差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双方都在铆足了劲地快速更新主频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强的新款旗舰 CPU。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CPU 厂商也都 " 不约而同 " 地推出了定价在 100 美元以下的入门级产品线。它们的规格尽管与旗舰相去甚远,但也确实大幅降低了 PC 的价格门槛,在客观上促进了家用 PC 的普及。

尽管后来大家都知道,PC 市场的市场竞争逐渐开始变得不那么剧烈了,但这种极低价位段的 " 入门级产品线 " 却被各厂商保留了下来,并似乎在定价方面俨然形成了 " 约定俗成 " 的规矩。

举例而言,2000 年的 Intel 赛扬和 AMD(Duron)官方建议售价都在 100 美元以下,而当时间来到 2022 年时,最新款的 Intel 奔腾金牌 / 赛扬桌面处理器的零售价格,依然维持在 50-90 美元的范畴。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甚至可以认为入门级 CPU 的价格在过去的 20 多年时间里,还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当然," 入门级 " 产品的兴起并非只出现在 PC 领域。在智能手机市场同样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早期红米、荣耀、魅蓝等品牌为代表,定价千元以下、且性能在当时来说还不错的机型,一度成为 " 爆款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如今能够体验到相对先进、完善的移动互联网,都得要感谢当年这些 " 百元机 " 在移动端生态普及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然而这样的入门级产品,将来很可能不会再有了

2022 年秋季,Intel 方面突然宣布了一条新消息,称其将会从 2023 年开始在笔记本 CPU 产品线中取消 " 奔腾 / 赛扬 " 品牌,并将低端型号改用新的 "Intel Processor"(Intel 处理器)作为产品标识。而这一举动,也被很多人解读为 " 奔腾 / 赛扬 " 时代即将彻底迎来终结。

不仅如此,根据此后曝光的相关信息显示,新的 "Intel 处理器 " 实际上不仅仅会取代奔腾和赛扬,甚至还包括了一部分低配的酷睿 i3 产品线。而这些新的处理器将会被命名为 Intel N100~N300 系列,并在配置上迎来较大幅度的提升。

具体来说,新产品线中哪怕是最 " 入门 " 的 N100 系列,也将会有四核起步的配置。而 N300 系列更是普遍配备八核,有望在性能上远超现在的酷睿 i3 家族。

与此同时,在智能手机市场," 百元机 " 的衰落更是早已成为共识。别的不说,光是看看目前市场上那些 500-800 元的机型就会发现,它们简直就像是被 " 遗忘 " 了一样,不仅依然停留在 4G 时代,甚至普遍还在用着性能孱弱的四核处理器、观感糟糕的 720P 屏幕,以及连 " 扫码 " 可能都做不好的、只有针尖般大小的单摄配置。

2022 年发布、曾一度引发话题的某 " 百元旗舰 "

是的,CPU 厂商产品线的变更、配置的提升,意味着 " 入门级 "PC 可能会迎来一轮性能与价格的上涨,而智能手机这边,技术和配置久不更新的 " 百元机 ",则代表了一部分廉价产品如今 " 自暴自弃 " 的市场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在 PC、还是智能手机领域,那些曾经为人津津乐道的、廉价的入门级产品,很可能将会迎来各自命运的终结。

为什么会这样?成本方面的压力不容忽视

为什么入门级手机和电脑会逐步消失?其实这里面倒是没有什么 " 阴谋论 " 的成分,而是出于一些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半导体制程本身的成本问题。

针对这一点,PC.Watch 日前做了一个相对详实的估算。根据他们所获得的数据显示,台积电上一代的 5nm 制程单晶圆制造成本大概在 13000 美元上下,而 Intel 那边与其对应的 Intel 7 制程,则是大约 2 万美元 / 晶圆。

在这样的成本压力下,一个 160 平方毫米的小规模 CPU(相当于这一代赛扬 G6900 的水准),单纯的晶圆制造成本就高达 68.7 美元。再算上后面的封装、测试、流通等环节,相当于纯粹的成本就已经超过了 100 美元,甚至可能已经接近 130 美元。

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赛扬 G6900 的官方零售价格却只有 42 美元。换句话来说,生产和出售这种采用新制程、新架构的廉价入门级处理器,对于厂商来说如今其实已经是一门 " 赔本赚吆喝 " 的生意了。

当然,Intel 现在或许还能 " 亏得起 ",所以 PC 处理器的入门级产品至少目前还存在,甚至还在使用着与同期旗舰相同的制程与架构。但对于卖一颗芯片就必须赚一份钱的其他厂商来说,显然是不愿意这样去亏损的。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百元级智能手机 SoC,到了 2022 年还在使用古老的 12nm 制程、还在用全小核的 CPU 设计、还只有 Cortex-A53 的古董架构 ……

不仅如此,配套的外围功能也成为了尴尬因素

除了 CPU 的制造成本飞涨,导致入门级型号不得不 " 放慢脚步 " 来节约成本外,对于任何一款消费电子产品来说,芯片之外的 " 配套功能 " 同样也是个很尴尬的因素。

举例而言,如果强行将一颗入门级的老款 5G SoC(比如天玑 700),搭配当前最便宜的屏幕、用最差的摄像头、装上一块小容量的慢充电池,再配上一个毫无质感可言的塑料外壳,能不能硬 " 湊 " 出一台价格控制在 800 元以内的入门级 5G 机型呢?

其实大概率是可以的,但问题就在于,这样的设备是否可能真的有销路呢?恐怕很难。

且不说过于糟糕的外围配置,会让这样的 "5G 入门机 " 在日常使用中体验极为糟糕,甚至可能还不如用老款的 4G SoC 搭配一些相对强一点点的屏幕、摄像头,再上个大容量电池效果来得好。事实上,光是 " 支持 5G 却完全体现不出 5G 的优势 " 这一点,就足够各大运营商 " 封杀 " 这样的设备,不为其提供补贴了。如此一来,进一步的成本压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那么对于未来的消费电子市场来说," 入门级 " 设备后续又将何去何从呢?其实从目前已有的一些产品已经不难看出," 涨价 " 很有可能会是整个行业破局的唯一方式。通过适当的提价,厂商才能得以兼顾生产成本、工艺难度,以及更为均衡的使用体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难想象各大厂商应该都会采用 " 小幅提价的同时,大幅增加性价比 " 这一策略。毕竟只要能够覆盖新工艺、新技术的成本,让自己不至于亏钱卖货,多给点配置什么的,厂商们大都还是很愿意的。而只要新品能够 " 说服 " 目标消费者接受和习惯新的 " 入门级 " 价位段,厂商的目的自然也就算是达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三易生活 "(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