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历史 > 正文

​古代的饮食器具有哪些(盘点古代五花八门的饮食器具)

2022-11-08 13:39 来源:秀网 点击:

古代的饮食器具有哪些(盘点古代五花八门的饮食器具)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灿烂的饮食文化让人羡慕不已。从学会使用火到农耕文明的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煎炸烹任……饮食文化的成熟就体现在器具的使用上

从古至今,我们对于吃喝就特别讲究,这从古代五花八门的饮食器具就可以看得出来。

一、炊器

1.

最早是陶制,商周以后材质为青铜。当初,周成王铸九鼎安放于洛邑,天下遂定,可见鼎是多么重要。其主要用途就是烹煮食物,在任何时候吃饭都是头等大事,所以鼎逐渐成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器。

鼎分三足或四足两种,又分为无盖的和有盖的两类。

image.png

2.

读作“”,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新时期时代晚期出现了陶鬲,商周时期青铜鬲流行。鼎成为权力象征后,鬲就成为了主要炊具。形状为敞口外倾斜,底下有三个中空的足(似布袋),与腹相通,便于传导受热,使食物可以快速煮熟。因而比鼎体积小。

注意,鬲另外一个读音是“”,仅表示国名、地名或通假字

3.

战国时期,由于灶台的应用,鬲已经失去实用性,所以人们发明了。圆底无足,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以其他物体支撑才能煮物。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前身。

4.

读作“huò”,在古代人们煮牲肉要用专门的器具,大约战国时期人们造出了镬。无足的鼎,主要是青铜材质。圆口,腹部有两铜耳,便于抬举。

5.

读作“móu”,有耳朵的釜,方便古代人们将煮好的食物倒出来。青铜制或铁质,口圆形外倾,有唇缘,束颈,鼓腹圆底,盛行于战国至汉代早期。

6.

古代蒸饭用的炊具,类似于今天的蒸笼、蒸屉,圆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小孔,置于鬲或釜上蒸熟食物。最早是陶制的,后来多用青铜制作。

7.

读作“yǎn”,古代蒸食物的炊具,类似于今天的蒸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来盛放食物,叫甑,甑底部是有多孔的箅(bì),以利于下面的蒸汽通过;下半部分是鬲,用以煮水,三足间可以烧火加热。流行于商朝至汉代。

二、盛具

煮好饭以后,需要盛放,古人为此也整出了许多花样器具。

1.

读作“”,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食物的方形器具。口外倾,腹下收,底部有四个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为一体,分为两个器皿。青铜器制品,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于战国后期消失。

2.

读作guǐ,古代盛放煮熟饭食的圆形器皿,也作礼器,主要是青铜材质。类似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碗,人们做好饭后盛在簋里享用。圆口,侈口,深腹,圈足,双耳。

盛行于商朝至西周,战国后期衰落。

3.

在考古学里读作“duì”,一般我们还是读作“dūn”,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青铜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战国,秦代以后逐渐消失。

圆口有盖,三足有耳,盖形同体,腹鼓。

4.

读作“”,古代盛放食物的铜器。口椭圆形,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圈足簋发展而来,器盖与器身相近但稍小,盖上方有四个方足,取下盖子翻过来可当作另一器皿使用。西周中后期出现,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时期已基本消失。

5.

古代盛肉酱或腌菜等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一般是陶制或木制,青铜制主要用作祭祀礼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战国末期逐渐消失。

6.

盛食物或液体的敞口器皿,圆形或方形,腹鼓,有耳,圈足或圆形之足。

7.

古代木制的盛放食物的矮脚托盘,形体不大,有两足或四足。成语举案齐眉说的就是送饭时把食案举得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