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历史 > 正文

​地仙之祖镇元子的真身:历史超一流人物

2023-11-24 07:29 来源:秀网 点击:

地仙之祖镇元子的真身:历史超一流人物

西游拍岸之十二:地仙之祖镇元子是何方神圣?

(作者:楚中南)

《西游记》中,在万寿山五庄观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具体见书中:“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看过后,直接就感到这是个牛人,道、佛、儒都不放眼里,只供“天地”,被多方势力公认为:地仙之祖。他法力很深,孙悟空四人接不了两个回合,我们不仅要问:神话中无这样的原型,这镇元子又是什么来头?乍一看,我们找不出一样的历史派别人物来,难道杨慎又开始玩世不恭了么?且容我等无聊人拍拍,寻他根迹。

一、搜索诸子百家。

镇元子这么厉害,门徒不计其数,可见在历史上应该是个很出名的思想人物,地位与几派祖师有得一比。

书中说他是道家的,镇元子称元始天尊为大天尊,手下弟子清风、明月说三清是家师朋友,又见:【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说自己是:“太乙玄门”,现在观中修行的四十八个弟子都是得道的全真,我们看历史上的道家代表人物:黄帝、姜子牙、列子、老子、庄子、杨朱等,能与道祖老子放一起的不多,其他人都不好说,比划这几个人,都不像,难道是个幌子,我们看到孙悟空说话了:【行者道:“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三藏道:“令师何在?”童子道:“家师元始天尊降简请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行者闻言,忍不住喝了一声道:“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什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什么!”】这段话表述是孙悟空直指对方不是真正的道家,认真看过西游的人都知道,孙悟空是整个西游记里的明白人、通透人,他不是心直口快就是假装呆子,所以是悟空,很多人的嘴脸都是通过他的无心口在有意无意中露相的,所以这里可以基本判断,镇元子不是真正的道家。另外“混元道果”这个称呼也是玩味的。

再跳出来看看其他门派,墨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都不找不出类似之人,佛家肯定不是,剩下来的只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等,前面几个都不像,唯独剩下一个王阳明,虽说人称他为儒家代表,但是他的学说以孔孟学说为主旨,又带有明显的道家、佛家色彩,可谓三教合流之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乃自今天,难道他便是镇元子的历史原身?

我们看一下王阳明的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若按王阳明的履历而言,能文能武,思想综合三教,乃混元道果,似乎与书中镇元子相合,且看下面分析。

二、文治,思想。

王阳明精通道家、儒家与佛家,文学书法皆造诣很深。

1、文治

举例:先后在龙场的龙岗书院、贵阳的文明书院聚徒讲学,使“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山国”贵州从此人文蔚起,风气大开。对于多民族的贵州来说,王守仁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层人士的信赖与善待。

“他还受安宣慰之托,撰写《象祠记》。《象祠记》与《瘗旅文》后来都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了千古绝唱。”

可见王阳明的文治水平相当高呀。

2、思想: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这与书中说镇元子:“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非常相合,教化人无数,后代还有这么深远是杨慎都无法想象的。

二、武功,战绩。

1、武功。

王阳明年少有为,自身武艺了得,他在被太监现场责难时就搭弓射箭露了一手,后又在被贬贵州途中,成功逃过当权太监刘瑾派来的杀手追杀。王阳明一生带兵打仗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用兵“诡”也。

2、战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镇元子也是能文能武,看他两次抓唐僧师徒过程中,如何对付孙悟空几人的:

第一次:【“那行者没高没低的,棍子乱打。大仙把玉麈左遮右挡,奈了他两三回合,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

第二次:【“他兄弟三众,各举神兵,一齐攻打,那大仙只把蝇帚儿演架。那里有半个时辰,他将袍袖一展,依然将四僧一马并行李,一袖笼去,返云头,又到观里。”】

这个功夫差距太大,不是一个级别的,心情好就跟你多玩几下,没兴趣就直接掳走,没得商量,猫捉老鼠的游戏么?

如此看来,王阳明与镇元子很合呀。

四、“镇元”是:镇远。

按照杨慎描的线路与唐僧师徒四人的行程,该是到了贵州地界了,我们百度一下“镇元”,看杨慎是不是又张冠李戴了,没什么发现,搜了一下贵州著名景点,却意外看到“镇远古镇”,难道又是巧合?我们先领略一下她的绝色风光: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镇远古镇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160余处,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俱高。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古城垣建有战神庙、城墙、锋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堡垒,镇远古镇是“山雄水美”之地。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

镇远古城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汉民族与侗族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正德三年,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

哇,这么美丽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不去一次人生真会遗憾,大家抓紧,别看广告看照片视频。其中又看到:“正德三年,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原来王阳明来过,应该留下了遗迹,杨慎在贵州呆了很久,镇远古镇应该是熟悉的,这么美的山山水水、古道城楼与万寿山、五庄观的景色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太般配了,镇元子乃镇远子也。

五、导引术:未卜先知

镇元子在去赴弥罗宫元始天尊之约前,已经预知了唐僧师徒会来,他也有能知未来的本事,这个片段是有来历的,我们来看有关王阳明的一段传说:

【“···阳明与《易》之关联,非从龙场读《易》始,《年谱》载阳明高祖“精《礼》、《易》,尝著《易微》数千言。”阳明学《易》本有家传。阳明27岁谈养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恐。……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人山之意。” 可见阳明一生皆以“通至道”为求学根本。31岁那年自京师“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命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又忽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阳明求道历程,颇为曲折,他不以辞章艺能、遇事前知为道,决定他终有一日必彻悟大易之道。”】

这一段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王阳明对《易》《礼》是很有造诣的,已经达到了能行“导引术”的境界,最有名就是他31岁时,为养病回到浙江余姚老家,开辟阳明书院草堂,静坐修习道家导引术,时间一久,竟达未卜先知的境界。有一天,有四个朋友来访,对方刚出门,人还很远,王阳明就派仆人去迎接,而且他对朋友的描述与仆人见到的一模一样,这让所有人大为惊异,认为他已经得道了。据说后来很多人来找王阳明请教吉凶祸福,王阳明也大多能说中,然王阳明自己觉得这些都不是正觉大道,之后便不再摆弄。

这个典故杨慎一清二楚,稍加变动,就直接拿过来用了,为人参果的出场打下伏笔,不然唐僧师徒住一宿就走,不一定知道五庄观还有这个宝贝。

六、万寿山、五庄观、人参果。

万寿山、五庄观与人参果三个称呼其实是一体的,山为什么能万寿?中途也可以消亡的,比如说被人推倒,原因很简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即使他消亡了也会留名千古。山上有高人,人有五脏六腑,五庄观,“五脏”之冠也,实指此人乃人中极品也。人为什么成仙了?因为有名气,众人都相互传颂,代代传颂,流传千古,成仙了。老百姓为什么都愿意歌颂一个人?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人参果的含义:人心果。

我们看福、禄、寿三星所言:

【···三老道:“你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闻一闻,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叫做万寿草还丹。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你怎么说他的能值甚紧?天下只有此种灵根!”···】

为什么其他人得道不易?因为一般人都轻易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得不到人心,而是通过一些这样那样的手段为自己正名,比如“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待见,自然历史不留名,成不了仙,在历史长河中轻轻一飘,流走了,不带一丝水花。

王阳明不一样,教化民众水平高,前面已经提过,他先后在龙场的龙岗书院、贵阳的文明书院聚徒讲学,使“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山国”贵州从此人文蔚起,风气大开。对于多民族的贵州来说,王守仁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层人士的信赖与善待。

王阳明思想、行为都独步天下,老百姓很受用,很推崇,太得民心了,这种人几百年都难出一个,这就是人参果要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一熟的原因,贵州这个地区人参果真多,因为有王阳明,唯有王阳明才能种出来,唯他独有,其他人是做不到的,故灵根只此一处,三界再无。得人心越多,代表人参果越多,人心果吃得真香,好羡慕,口水一地呀。

七、地仙之祖。

镇元子名气很大,号称地仙之祖,这不是自己吹出来的,是很多高人都首肯的,见福禄寿三星之言:

【···三星闻言,心中也闷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若是大圣打杀了走兽飞禽,蜾虫鳞长,只用我黍米之丹,可以救活。那人参果乃仙木之根,如何医治?没方,没方。”···】

东华帝君之言:

【···帝君道:“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那五庄观镇元子,圣号与世同君,乃地仙之祖。你怎么就冲撞出他?他那人参果树,乃草还丹。你偷吃了,尚说有罪;却又连树推倒,他肯干休?”···】

观世音菩萨之言:

【···那菩萨情知,怪道:“你这泼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参果树,乃天开地辟的灵根。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让他三分,你怎么就打伤他树!”···】

而且辈分也是非常高,并不是清风、明月自吹的,见书中:

【···寿星道:“大圣放心,不须烦恼。那大仙虽称上辈,却也与我等有识。一则久别,不曾拜望;二来是大圣的人情。如今我三人同去望他一望,就与你道达此情,教那唐和尚莫念《紧箍儿咒》,休说三日五日,只等你求得方来,我们才别。”···】

等见镇元子,福禄寿三星是以晚辈之礼见的:“那三星以晚辈之礼见了大仙,方才叙坐。”

好了,现在大家基本上有个认识,就是镇元子水平不是自己吹的,在三界中,神仙有天仙、地仙(人仙),看起来天仙地位比地仙高,实际上是以地仙为贵,这就是看起来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名称好听,却不如太上老君牛的原因,为什么?实际上天仙是被神话的、抬高的传奇人物,人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天上飘的,是真是假众说纷纭,无法论证,说到底,在杨慎这种大师眼中就三个字:不靠谱。但是地仙就不一样了,耳闻目见,感同身受的清楚,不服不行,是真仙,真本事。

比如道家:老子李聃,还有点原型可考,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就不得而知了,庄子、列子等都是理论派,实际成就不高,文学水平倒是一流的。

比如儒家:孔子孔丘,当过小官也有点小成就,孟子、朱熹等便是文学高手,实际水平然后就无法论证了。

这些人都是天上飘着的,独有王阳明与众不同,他是真真切切实在人物,说理论有理论,论实践有实践,说文治有文治,论武功有武功,成就都不小,这是作者杨慎可考的,因为王阳明(1472年10月-1529年1月)只比杨慎(1488年12月-1559年8月)大16岁,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物,杨慎所到的云贵,到处都是王阳明的事迹,太真实了。

虽然在杨慎心中始终对王阳明有些不服,自认为不输于他,但现实中确实不如王阳明成就,心中还是很佩服的,这么实在落地的高人前无古人,自然可封为“地仙之祖”,无人能及。

八、“···原是东来的和尚,一伙强盗···”

在孙悟空打倒人参果树逃跑后,镇元子回到五庄观,弟子清风、明月说了段有意思的话,见:

【二人方醒,忽睁睛抹抹脸,抬头观看,认得是仙师与世同君和仙兄等众,慌得那清风顿首、明月叩头道:“师父啊!你的故人,原是东来的和尚,一伙强盗,十分凶狠!大仙笑道:“莫惊恐,慢慢的说来。”清风道:“师父啊,当日别后不久,果有个东土唐僧,一行有四个和尚,连马五口。弟子不敢违了师命,问及来因,将人参果取了两个奉上。那长老俗眼愚心,不识我们仙家的宝贝。他说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再三不吃,是弟子各吃了一个。不期他那手下有三个徒弟,有一个姓孙的,名悟空行者,先偷四个果子吃了。是弟子们向伊理说,实实的言语了几句,他却不容,暗自里弄了个出神的手段,苦啊!”二童子说到此处,止不住腮边泪落。众仙道:“那和尚打你来?”明月道:“不曾打,只是把我们人参树打倒了。大仙闻言,更不恼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既然打倒了宝树,你可认得那些和尚?”清风道:“都认得。”大仙道:“既认得,都跟我来。众徒弟们,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来打他。”】

清风、明月为什么骂唐僧师徒是一伙强盗,简单看是故事本然,其实是一语双关,这里写了明朝一个注明的历史事件:宸濠之乱。

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

我们来简介一下宸濠之乱过程,大家就明白了:

【背景: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即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起初,封为上高王。弘治十年(1497年)袭封于南昌,弘治十二年(1499年)袭封宁王。正德二年(1507年),朱宸濠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恢复已裁撤的护卫,蓄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明武宗,以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朱宸濠之罪行,明武宗因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

过程: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帝朱厚照西巡归来后,又欲下江南,并周游天下,为了谏阻南巡,惹起一场朝臣大请愿。于是,怀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是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欲取南京。

王守仁平叛: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闻讯,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八字垴。二十六日 ,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 ,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 ,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

明武宗亲征:八月,王守仁捷报尚未送达北京,明武宗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于八月二十二日率万馀官兵南下“亲征”。后到达涿州时,王守仁捷报传至,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明武宗身边的嬖幸甚至建议将朱宸濠放回鄱阳湖裏,让明武宗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为了将平叛功劳延及到明武宗及其诸幸臣,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王守仁不得已将擒获的朱宸濠押至南京,献给明武宗,名曰“献俘”,武宗与诸近侍身着戎服.摆开作战的阵势,将朱宸濠除去桎梏,释放在军队的包围圈中,然后伐鼓鸣金而擒之,重新给他戴上枷锁,列于队伍前面,作凯旋状而归。十二月,朱宸濠被押至南京。但明武宗直到次年十月方才班师。十二月,武宗在通州处死朱宸濠,除宁王之藩。】

看了上述过程简介,大家基本明白了,宁王叛乱是统治阶级内部所进行的一场皇权争夺战,它对明朝的政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叛乱给江南尤其是南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也导致了明武宗统治的结束。宁王叛乱虽然仅43天就宣告失败,然而,朱宸濠在江西的聚敛刻薄及其叛乱的直接破坏,使江西人民深受其害,正如王守仁在杭州向提督军务太监张永所陈述的江西兵乱后的困敝:“江西之民,久遭濠毒,今经大乱,继以旱灾,又供京边军饷,困苦既极,必逃聚山谷为乱。”

其次,而明武宗的南下巡游,又使这种灾难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在朱宸濠起兵之时,明武宗以亲自率兵征讨为由,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南下出巡游乐活动。一路上游山玩水,捕鱼打猎。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需戎装步行迎送车驾,随行的幸臣江彬还不时传旨征索财物,稍不如意,则羞辱、殴打地方官吏。又派兵士四出至百姓家,矫传上旨,索取鹰犬、珍宝、古玩,甚至夜半闯入民宅抢夺妇女,造成江南一带民间汹汹不安,苦不堪言。

这是两伙强盗呀,人参果被摧残的支离破碎。

然而还不止如此,接下来还有地方混乱,王守仁等擒获朱宸濠,也受到幸臣们的嫉妒,他们一面以搜捕宸濠余党为由,到江西大行株连诬陷,屠戮无辜,甚至连平叛有功的吉安知府伍文定也被抓来捆绑;一面制造流言,污蔑王守仁“与宸濠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

当王守仁从南昌出发,准备将朱宸濠献给明武宗时,他们又屡屡遣人进行阻止,要求王守仁把朱宸濠释放在鄱阳湖地区,“待上自擒之”。 (这就是镇元子送人参果给唐僧吃,唐僧不识,宁可造成猪八戒怂恿孙悟空偷吃。

明武宗一行的所作所为,造成了江西地方人人自危,社会极端混乱。

这种情况下,人参果是树倒根断,孙悟空师徒代表的是两类:其一,宁王势力;其二,明武宗及身边幸臣。这也是镇元子要擒拿唐僧师徒两次,一为宁王,一为对付明武宗。

我们来简单说一下第二次,镇元子命弟子用步裹了唐僧师徒,外面又用漆漆了,要油煎他们报仇,此时孙悟空的描写:

【···行者闻言暗喜道:“正可老孙之意。这一向不曾洗澡,有些儿皮肤燥痒,好歹荡荡,足感盛情。”···】

明武宗的顽皮暴露无遗,要出来巡游了,书中孙悟空用替身法毁了油锅,还溅起些滚油点子,把那小道士们脸上烫了几个燎浆大泡!也合王阳明不但无功,还惹一身骚的事实。另外,孙悟空弄砸了油锅后,镇元子说:

【···大仙大怒道:“这个泼猴,着然无礼!教他当面做了手脚!你走了便罢,怎么又捣了我的灶?这泼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抟砂弄汞,捉影捕风。罢,罢,罢!饶他去罢。且将唐三藏解下,另换新锅,把他扎一扎,与人参树报报仇罢。”那小仙真个动手,拆解布漆。

行者在半空里听得明白,他想着:“师父不济,他若到了油锅里,一滚就死,二滚就焦,到三五滚,他就弄做个稀烂的和尚了!我还去救他一救。”好大圣,按落云头,上前叉手道“莫要拆坏了布漆,我来下油锅了。”那大仙惊骂道:“你这猢猴!怎么弄手段捣了我的灶?”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我才自也要领你些油汤油水之爱,但只是大小便急了,若在锅里开风,恐怕污了你的熟油,不好调菜吃,如今大小便通干净了,才好下锅。不要扎我师父,还来扎我。”···】

镇元子知道奈何不了孙悟空,孙悟空说遇到我你就该倒灶,这是明指王阳明知道拿明武宗没辙呀,明武宗要他把功劳(油汤油水至爱)送上,王阳明裹布漆漆,形式主义,哪能挡得住油锅,自找麻烦。最后双方谈了条件,各自逍遥。

【···行者道:“无方别访,果然容易,就是游遍海角天涯,转透三十六天亦是小可。只是我那唐长老法严量窄,止与了我三日期限。三日以外不到,他就要念那《紧箍儿咒》哩。”三星笑道:“好,好,好!若不是这个法儿拘束你,你又钻天了。”···】

如果没有皇位束缚,明武宗、明世宗肯定要钻天了。

九、道家?儒家?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对镇元子及弟子的暗讽,比如:

孙悟空说清风明月会捆风,风能捆么?

孙悟空骂镇元子是“这泼牛蹄子”

清风明月的丑相:“···两个出了园门,径来殿上,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乱骂;贼头鼠脑,臭短臊长,没好气的胡嚷。”,

【···清风骂道:“我把你这个害馋劳、偷嘴的秃贼!你偷吃了我的仙果,已该一个擅食田园瓜果之罪,却又把我的仙树推倒,坏了我五庄观里仙根,你还要说嘴哩!若能彀到得西方参佛面,只除是转背摇车再托生!”三藏闻言,丢下饭碗,把个石头放在心上。那童子将那前山门、二山门,通都上了锁,却又来正殿门首,恶语恶言,贼前贼后,只骂到天色将晚,才去吃饭。饭毕,归房去了。】

这个还有修道之人模样么?还说是得道的全真,就比无赖还无赖。

镇元子第一次抓唐僧师徒时化身一个行脚全真,口中却唱起《月儿高》{备注:月儿高是一首著名的中国古代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所作年代及作者均不详,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其产生背景与《霓裳羽衣曲》酷似。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和古筝曲,是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月儿高》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过程,全曲华丽缠绵,极具舞蹈性,描写了月亮从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没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景色和意韵。这里有浩瀚的海涛,也有涓涓的细流;有幽静的庭院,也有广阔的田野;有如洗的碧空,点点的繁星,也有奔流的江河,清凉的风露;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精致描写,又有对月中世界的绮丽想象。整个画面银光灼灼,诗意朦胧,令人迷醉。全曲共分十二段。}

大家想象一下,这个镇元子太有情调了,抓人抓得有意境,嘴里哼着曲,手舞足蹈的,这曲水平高,明细暴露镇元子梦想成真,一切在掌控意料之中的心态。

再看镇元子的霸气:

【···却说那镇元大仙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大仙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

但孙悟空请来观世音菩萨时,镇元子:【···大仙躬身谢菩萨道:“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现实世界的大人物来了,也要谦逊些。

不再一一举例,为什么时吹时讽,这是由杨慎对王阳明的看法决定的。

杨慎比王阳明小16岁,自恃有才不在王阳明之下,却被明世宗这个小子弄得一辈子不得施展,自己也不愿向明世宗低头,在看待王阳明时,估计是羡慕、嫉妒、恨。

其一,羡慕。王阳明的经历与杨慎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结果大相径庭,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可谓千古一人,所以近代有说中国出了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杨慎着实很羡慕王阳明建功立业、传教立言。

其二,嫉妒。杨慎自己精通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对王阳明的学说还是不苟同的,他说“新学(此指象山心学)削经铲史,驱儒归禅”,两者对学术风气和儒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杨慎借云南副使陈梦祥《六经》“一字一义皆圣贤实理之所寓,实心之所发”的话,指责陈献章“六经皆虚”论实“非圣人之蕴”,乃“佛者幻妄之意”。他说:“儒教实,以其实天下之虚;禅教虚,以其虚天下之实。陈白沙诗曰:‘六经缘在虚无里’,是欲率古今天下而入禅教也,岂儒家之学哉!”

杨慎更怒斥王阳明为“霸儒”、“儒枭”,批评其以儒为表、以佛为里,证性见心、“驱儒归禅”,背叛了儒家的经义,说:“迩者霸儒创为新学,削经划史,驱儒归禅,缘其作俑,急于鸣俦,俾其易人,而一时奔名走誉者,……靡然从之。”他又寓庄于谐地对人们何以会对阳明心学“靡然从之”作了分析,引其友之语道:余友蒋兆晕芝善戏语而有妙理,尝论讲学之异曰:“宋儒‘格物致知’之说,久厌听闻,‘良知’及‘知行合一’之说一出,新人耳目。如时鱼鲜笋,肥美爽口,盘肴陈前,味如嚼冰,蚁而厌饫,依旧是鹅鸭菜疏上也。又如真旦看厌,却爱装旦;此北《西厢》听厌,乃唱南《西厢》。观听既久,依旧是真旦、北《西厢》出也。公多与辩,但徐徐俟之。”

杨慎在《云南乡试录序》中更揭示阳明集心学之大成,鼓倡“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诸说造成了明代中后叶知识界的空疏浅陋,谓:“今士习何如哉!其高者凌虚厉空,师心去迹,厌观理之烦,贪居敬之约,渐近清谈,遂流禅学矣。卑焉者则掇拾丛残,诵贯酒魂,陈陈相因,辞不辨心,纷纷竞录,问则口,此何异叟诵诗、阍寺传令乎?究高者既如此,卑论者又如此,视汉唐诸儒且恧焉,况三代之英乎!”

这就是为什么有:

【···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近佛也

【···大仙道:“清风、明月,却也中用。常时节,日高三丈,腰也不伸,今日我们不在,他倒肯起早,开门扫地。”···】

禅教虚,以其虚天下之实,凌虚厉空也。

【却说那镇元大仙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大仙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

霸儒也。

其三,恨。杨慎恨自己怀才难展,没有遇到明君,一直骂明朝皇帝一家:

【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那八戒就趁脚儿跷道:“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骂,白口咀咒,枉赖了我们也!不当人子!””

众仙即忙取出一条鞭,不是什么牛皮、羊皮、麂皮、犊皮的,原来是龙皮做的七星鞭,着水浸在那里。】

“不当人子”在前面孙悟空原型中已经解释过,这里不多说,只说一下为什么鞭是龙皮做的,龙在中国古代是物种的最高级,在人物中也是代表皇帝,九五之尊之位,到了西游记中却是地位地下,连四海龙王在仙界地位也是低三下四,被呼来唤去,完全的低等工奴隶,原因很明显,杨慎恨透了明朝朱姓皇族,不是呼来喝去是使唤他们,就是剥皮抽筋的琢磨他们,心中道:叫你们这么整我,老子也爽一把。

后面大家看到,镇元子与孙悟空结拜了,看似倒向了佛教一派,其实真正的结盟是与观音菩萨(真正的佛派代表)的结盟,这就是观音菩萨早等着孙悟空来的原因,正是杨慎说的以儒为表、以佛为里,证性见心、“驱儒归禅”,背叛了儒家的经义,书中如来佛的佛祖外表只是个幌子,在其他回说明。

十、三教合流,几派博弈。

这个是西游记主旨之一,这里简单说几句,镇元子一开始就是三教皆通的高手,在观世音菩萨引佛教进中土时,作为统治者主流思想的道教、儒教等几方主要势力展开了博弈,所以镇元子先是避开唐僧师徒,去元始天尊那里谈天,观中让弟子拿人参果开头,引出与佛教谈判的砝码,你可以见到他遇事情不急,笑而镇定,胸有成竹,因为500年前孟兰花会时就已经伏笔。

孙悟空是明白人,先去了道教等阵营走了遍,不忘本呀,最后才到观世音菩萨处了结此事。道教派了三星去监督一下,当傻子。

观世音菩萨暗骂了孙悟空这个多事之人,又不好明说,只是:【···菩萨道:“你怎么不早来见我,却往岛上去寻找?”···】心中之言:你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全世界去宣传,这么贼,给自己多留退路么?到了万寿山五庄观,见镇元子唱戏:【···大仙躬身谢菩萨道:“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菩萨道:“唐僧乃我之弟子,孙悟空冲撞了先生,理当赔偿宝树。···】两人心领神会,一曲好戏:镇元子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这才是不打不成相识,两家和谐了,几家都和谐了,无论大小,见者有份,大家都吃到了人参果,这个在其他拍岸中再啰嗦了。

十一、小结: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镇元子的主要原型乃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也。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