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唐初名将,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世袭,秦琼的为何却不能?
同为唐初名将,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世袭,秦琼的为何却不能?
灵枫历史阁
程咬金和秦琼,经历相似、能力相当,也都几次易主,但人生际遇却大相径庭。这很不正常,但也是君臣相处的默契。
唐初的功臣,获得的爵位大多可以继承,唯独秦琼是个例外。
他的儿子,最后继承的是祖父的爵位,换言之,和程咬金一起为李唐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得到的爵位却无法世袭,这到底是为什么?
提起秦琼,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隋唐英雄传》中那个义薄云天的秦叔宝,想起他和李蓉蓉的凄美爱情。
至于程咬金,似乎只是运气好,挥舞着他的三板斧,以混世魔王的姿态四处游走,居然也建立了一番功业。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印象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很多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学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程咬金也好,秦琼也罢,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甚至比小说演绎中的还要厉害。
在投奔李唐之前,程咬金和秦琼的经历确实很比较相似。
他们都曾经在瓦岗寨跟过李密。
在李密手下,程咬金和秦琼一起统领八千内军,非常受重视。李密直接表示:“这八千人,能够敌得过百万大军。”
《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以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后来,宇文化及杀死杨广,又开始攻打瓦岗军。
和杨广的军队相比,瓦岗军到底属于草寇军队,自然占了下风,李密中箭差点被俘。幸好,秦琼出现带着人马救下李密,还击退了宇文化及。
但这次之后,瓦岗军元气大伤,李密也性情大变,对部下越来越苛刻。
秦琼和程咬金一合计:这样的人,我们跟着肯定也不会好下场。
于是,在王世充突袭李密时,被俘的秦琼和程咬金,几乎没有犹豫地就跟了王世充。
王世充深知这两人的本事,大喜过望,也非常厚待他们。
可没过多久,秦琼和程咬金就发现,王世充为人奸诈狡猾,根本不是个可以托付的人,心里又生出了二心:“王世充为人浅薄,老是赌咒发誓,这那里是真正能够拨乱反正的君主,分明就是个巫婆。”
《资治通鉴》:然二人疾世充多诈,知节谓叔宝曰:“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
就这样,两人又离开了王世充,投奔了李唐。这一次,程咬金和秦琼可算是找到了明主。
李渊将两人都调配到李世民麾下,让他们跟着李世民征战。
在李世民府上,秦琼是马军总管,程咬金是左三统军,两人官职的实质权力相当。
而他们的功绩也差不多。
几乎每一次,秦琼和程咬金都会和李世民一起出战,立下的汉马功劳两人也都有份额。
只不过不同的是,秦琼明显比程咬金更受李渊的信任。
秦琼立下功劳后,李渊直接表示恨不能把自己的肉都割给他,还直接册封秦琼为上柱国、翼国公,还赏赐了他一般皇子才能得到的金瓶。
反观程咬金,虽然也获得了不少封赏,成为了宿国公,却因为太子李建成的谗言被外派到抗皱,当了康州刺史。
程咬金非常不服气,偷偷告诉李世民,这明显就是太子在刻意剪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希望他早做准备。
《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在那个混战的年代,易主虽然是大忌,但好在秦琼和程咬金本事过硬,也都有自己的原则。
因此,每到一个新主之下,他们都能用军功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受到重视。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军功,相似的头衔。虽说程咬金受到了李渊的猜忌,但在李世民这里,秦琼和程咬金的地位应该是相当的。
可是,从最后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境遇差别很大。
李世民在位时,程咬金就被封卢国公、左领军大将军。
《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
卢国公,是个可以世袭的爵位。
唐朝的爵位世袭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级继承爵位,也就是嫡子在继承父亲的爵位时,必须降一等继承。另一种则是由皇帝格外开恩,下令“世袭罔替”,即可以直接继承原来的爵位,不用降级。
程咬金的卢国公,就被唐太宗特别下令,世袭不用降级。因此他的儿子程处嗣,直接继承了卢国公的爵位。
而这左领军大将军是正三品的官员,掌管的是宫中禁卫,肩负着守卫皇城安全的职责,位置至关重要。
再来看看秦琼,李世民在世时给他改封的爵位是胡国公,追赠的是徐州都督。
秦琼生前是左武卫大将军,也是正三品。但死后,李世民给他追赠徐州都督,虽然也是正三品官职,但这明显是个外派官员,远不如中央的官职重要。
至于胡国公的爵位,从秦琼儿子秦怀道袭的爵位来看,胡国公的爵位非但没有特别允许“世袭罔替”,就连袭爵的功能都没有。
秦怀道继承的爵位是历城县开国公,而这个爵位是秦琼的父亲秦爱的爵位。
换句话说,秦怀道继承的是他祖父的爵位,而不是父亲秦琼的爵位。
在唐朝初年,“国公”已经是非皇子能够得到的最高爵位。
如果秦琼的爵位可继承,秦怀道实在没必要去袭爵一个更低级的爵位。
很明显,秦琼的爵位没有任何继承功能,秦怀道最后才只能继承祖父的爵位。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最后李世民要区别对待秦琼和程咬金呢?
仔细翻看史书,我发现,转折点是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的。
其一,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消极,而程咬金明显主动。
单纯从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表现来看,史书给两人的记载都不多,基本上都是“从太宗讨建成、元吉”,说白了也就是小跟班。
后来在论功行赏进行册封的时候,两人也都只是最低的一个等级——七百户食封,比起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的一千三百户差了一大截。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就在秦王府,在李世民身边任职,处在中央。足智多谋、有勇有才的他,完全具备谋划、重度参与的机会和能力,可在史书中他却只是一个写上名字的“跟随”。
这与他之前冲锋陷阵的一贯表现相对比,玄武门之变中的秦琼,完全属于消极应对了。
而程咬金则完全不同。
那时候的他,已经被外派康州任职,从地域条件上来看,根本没有办法真真实实地帮到李世民,更不可能带着军队杀回来。
就是这样的程咬金,还在临走前提醒李世民自保,还在玄武门之变的重要时刻出现在李世民身边。这对于李世民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忠心追随。
因此,玄武门之变,秦琼和程咬金的表现或许相差不大,但对李世民的实际意义却很不一样。只不过,论功行赏更多得看行为,这才导致两人得到得封赏相差无几。
其二,李世民登基后,秦琼经常称病,没有新的功勋。
而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开始自己的宏图霸业,征战高句丽、西突厥等地,非常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军。
可这时候的秦琼,直接以生病推辞,逢人就说自己此前征战太多,身体早就垮掉了,后来更是直接处于了半退休状态。
《旧唐书·秦琼传》: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但后来的程咬金却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他帮着李世民守住长安稳定;李世民要征讨西突厥,程咬金领兵出战……
相比之下,一个赋闲在家,一个以命相搏建立功勋,李世民区别对待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了,秦琼自己可能也不希望儿子世袭自己的爵位。
秦琼是个对气节和道德非常有追求的人。
别看他曾经几度易主,他的每一次易主都是因为发现了前一位人主在品德上有大缺、非良配。
乱世之中,别人追随主子看的是能力,而秦琼首要看人品。
在跟随李唐之后,李唐家族待下属不薄,对百姓也宽容,有天下之主的风范,所以秦琼愿意拼尽全力帮着他们打江山。
但是,秦琼不喜欢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和博弈。
玄武门之变,说到底是李世民兄弟间的夺权战争,属于自相残杀。这样的战争,他不愿意参加,也不愿意沾染。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他选择了消极应对。
而秦琼又深知,君臣之间信任是第一位的,玄武门之变势必会让李世民对自己产生猜忌。
因此,对彼此最好的办法便是“激流勇退”。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秦琼的“称病”和“退休”,实实在在地维护了他们之间的君臣情谊。
而虽然后面十多年,秦琼毫无贡献,也被李世民纳入了凌烟阁。
或许,聪明人之间的相处,点到为止、心照不宣才是最舒服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尚宫女史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同时期的开国功臣,只要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其子孙都能袭爵,但是秦琼却是一个例外,他的爵位并没有被传下去。而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在两唐书中并没有记载秦琼有没有后人。按理说,秦琼这样的大功臣,不可能没有娶妻,应该不至于没有子嗣。当然现在出土的墓志铭倒是记载了秦琼有一子名为秦怀道,而这个秦怀道承袭的却不是秦琼的爵位,而是其祖父的历城县开国公。
程咬金和秦琼自从投靠瓦岗李密之后,其人生经历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比如一起被王世充所俘,一起离开王世充投靠了大唐,一起跟随李世民征战,是大唐的开国功臣,都得到了爵位,又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官职虽有不同,但所得到的食实封是相同的。
贞观时期两人的经历才开始不同,秦琼大部分时间处在半退休状态,一直到他贞观十二年去世,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李世民命人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为的就是表彰秦琼的战功。在秦琼去世的第二年,他的爵位又被改为胡国公,但是却并没有记载其子孙承袭爵位的情况。
而程咬金在贞观时期甚至高宗时期都是很活跃的,官职也一直在升,在攻打西突厥的过程中犯了错误,回来后就开始长时间的在家养老。他的爵位也曾变动过,由宿国公改为卢国公,和秦琼一起都入了凌烟阁。在他去世后,嫡长子程处默袭爵卢国公。
这样的对比,不免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秦琼的爵位就没有承袭下去呢?同时期的尉迟敬德、段志玄、程咬金、张公谨等人的爵位都被承袭了下来,而且在两唐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有人猜测是因为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实际上秦琼是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即便史书的记载有时候比较矛盾,但是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是和长孙顺德一起行动的。
也有人认为他去世的太早,在贞观时期并没有什么贡献。但是我们可以比较去世的更早的两个人,一个是张公谨,于贞观六年去世,当然他在贞观时期还是有贡献的,曾参与过贞观三年开始的讨伐东突厥之战,并有了邹国公的爵位。而到了贞观十三年,他和秦琼一样爵位都有变动,他的被改为郯国公,他也入了凌烟阁,其子张大象袭爵。
再一个就是刘政会,也是凌烟阁功臣之一,在贞观时期也并没有什么作为,食实封只有三百户,爵位是邢国公,贞观九年去世,其子刘玄意袭爵,后改为渝国公。
这样看来,秦琼的爵位没有承袭下去确实是一个谜,根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他有个儿子秦怀道,应该出生于武德八年,秦琼去世的时候秦怀道只有14岁,是不是因为年龄小没有袭爵呢?这似乎也不能说明问题,即便他当时年龄小,但总会长大啊,李世民去世的时候,秦怀道已经是25岁,即便是没有什么才能,也应该会袭爵,毕竟李世民一直都没有忘记秦琼的功劳。
但偏偏,秦怀道并没有袭秦琼的胡国公爵位,反而承袭的是秦琼父亲秦季养的爵位。当初秦琼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贞观初,秦琼的父亲被追封为历城县开国公,而秦怀道后来袭的正是这个历城县开国公。比秦琼的爵位低了两个等级。
这是不是说明,要么秦怀道并不是秦琼的儿子,而是侄子,过继给了秦琼?又或者《全唐文补遗》中秦怀道之子秦佾墓志铭的记载出现了错误,秦怀道承袭的应该是胡国公的爵位?再或者秦琼没有嫡子,而秦怀道只是庶子?
或者还有别的可能,但秦琼的爵位应该不可能是终身爵。
唐朝时期的爵位一般分为九等:王(正一品)、嗣王和郡王(从一品)、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县侯(从三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开国县子(正五品上)、(从五品上)开国县男。
爵位的承袭方式在唐朝一般有两种方式:世袭罔替(父亲是国公,儿子承袭的就是国公)和世袭(父亲是国公,儿子承袭的就是开国郡公,降一级继承,且继承次数是有限制的)。但在唐朝基本没有出现终身爵,即爵位是一次性的,父亲是国公,去世后,爵位自动消失,不会被儿子继承。
未鸣读史
谢谢邀请。
一部《隋唐演义》让我们熟知了许多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虽然小说有不少的虚构和夸张,但是大部分人物和史实还是真实的,比如秦琼和程咬金。
秦琼和程咬金开始在瓦岗寨李密的手下,两人都是瓦岗寨的中坚力量,但是不久受到李密的排挤就离开了。后来又投奔王世充,最后两人一起投降了李渊,李渊很赏识秦琼,让他到秦王李世民帐下效力。
秦琼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程咬金被封为宿国公,秦琼被封为翼国公。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两人同为国公,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袭,但是秦琼的爵位却不能世袭,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秦琼很早就因伤病去世了。秦琼打仗以勇猛著称,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身上留下的伤疤不计其数。因为身体损耗过度在贞观十二年就去世了,所谓人走茶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秦琼没有参加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因此李世民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心腹。因此在赏赐上有亲疏之分。
那么,秦琼又为什么不参加玄武门之变呢?原因也有两点:
(一):唐高祖李渊对秦琼很赏识,甚至说过可以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他。秦琼和太子李建成也是惺惺相惜。
(二):秦琼品格高尚纯洁,为人正直无私;他虽然在李世民帐下,但他是大唐战神,效力的是大唐江山和大唐百姓,而不是某个集团,更不会为满足某些人的野心和私欲出卖自己的良心。
所以,尽管秦琼的国公爵位不能世袭,但是他得到了后世高度的评价,也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
邓海春
程咬金和秦琼两人皆为唐朝的一代名将,功勋显赫,深受百姓爱戴,可为何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袭,秦琼却不可以呢?
秦琼和程咬金的前期经历较为相似,两人曾一起落草瓦岗寨,一起在王世充手下从业,后来一起投靠李家父子,跟随李家父子南征北伐,李渊称帝后,秦琼被封为翼国公,而程咬金也被封为宿国公。
众所周知,秦琼武艺高超、勇冠三军,在开朝过程中秦琼可谓劳苦功高,比起程咬金功劳更大,但是凌烟阁排名中程咬金却在秦琼之上,最后程咬金获封世袭国公,秦琼却只是一个普通国公。要知道,世袭国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的福荫岂是普通国公能比的?那么,为什么秦琼会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呢?
首先,秦琼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导致建国后功业无成。早年,秦琼久经战场,在频繁的战争中怎么会没有受伤的情况。据记载,秦琼曾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一斛约等于现在一百二十五斤,虽说难免有夸张失真,但从中仍能窥知其受伤程度的严重性。而这种一次次隐疾积累中,秦琼身体拖垮,落下病根,不能够带兵征伐,在玄武门之变中旧伤复发,未能参与。从此到贞观十二年(638)去世的这段期间内,史料鲜有关于秦琼的记载。与他相比,程咬金体格健康,较为长寿,也为他留下足够久的成长空间。
再者,不能不提秦琼的性格问题。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秦琼沉稳,而程咬金相对风风火火,其实程咬金粗中有细,政治自觉度高,圆滑机敏,能够敏锐感知朝廷变化并坚定不移的迅速站队。无疑,程咬金的行为是一场豪赌,但事实证明,程咬金重要的三次选择——例如积极参加玄武门之变——都是正确的,风险越大利益越大,程咬金有所得是其应得的,秦琼的不投资自是无所回报。加之,秦琼严格准守着道德标准,不可能会去劝说李世民逼父杀兄。魏征曾评价说:“秦琼是一个良臣,但不是一个忠臣,他只会忠于江山社稷和国家,而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去动摇江山社稷和国家基业,这其中也包括李世民”。太过正直的人,是用来敬重的,绝非能成大事者的亲信。
一场玄武门之变,程咬金和秦琼的生命轨迹开始走向不同。对于上位者而言,确实需要足够能力的帮手,但更重要的是完全的忠诚。所谓国家大义,所谓仁义礼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过是成功者给自己丑陋嘴脸蒙上的遮羞布,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成功的路上,哪有什么道德可言。秦琼和程咬金都是开国功臣,但程咬金才是李世民的称皇功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赐给程咬金卢国公爵位,自是与失势的李渊赐下的爵位不可比。在政治博弈中,秦琼不及程咬金。
林长风
这事说起来非常奇怪!秦琼与程咬金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俩原本都是瓦岗寨的将领,后来同时投降了王世充,然后又同时投奔了李世民,屡立战功,成为唐初名将。
武德四年,秦琼因大破窦建德之功被封为翼国公,程咬金也因为多次立功被封为宿国公,李世民登基之后,于贞观十一年又改封程咬金为卢国公。
可是,程咬金死后由儿子程怀默承袭了他的卢国公爵位,秦琼死后,他的儿子秦怀道却只承袭了历城县开国公这种爵位,难道说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爵位”的由来。
传说爵位这个东西在尧帝的时候就有了,只不过没办法证明,有史料记载的,最早是在周朝。大家都知道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就是把土地分封给周天子的兄弟、儿子、功臣等等,不过这可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有厚有薄的,和周天子血缘关系近、功劳大的人,分到的土地就大,反之分到的土地就小,等级上也有所区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比如国、宋国的国君是公爵,而卫国、蔡国就是侯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生前被称为卫侯、蔡侯等。后来扫灭六国的秦国在建国之初只是个伯爵国,所以秦国的第一任国君被称为秦伯。明白了这一点,大家再看春秋历史的时候就不容易搞混了。
以上五个等级虽有高下之别,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土地,建立的国家都是诸侯国。各国国君可以再授予其下属爵位,比如卿、大夫、士等,凡是得到爵位的,在当时都被称为贵族。所有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的,可以无条件地传给自己儿子。
春秋晚期到战国期间,各诸侯国逐渐强大,周王室也没什么力量约束,于是很多诸侯国就开始称王,比如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叫法也叫随之而生了,但当时并没有王这个爵位。
战国后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爵位不再仅授予贵族,而是规定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就会被授予爵位,并根据功劳大小定下了二十等爵位。此举为秦国招揽了大量人才,也是其后来能够扫灭六合的原因之一。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爵位制度并没有改动。
汉朝建立之后,继续使用秦朝的爵位制度,只是在公爵之上新增了一个“王爵”,虽然王爵在客观上早已存在了很多年,但被中央朝廷确定下来的确是在汉朝。大家熟悉的韩信就是被封为楚王,不过后来王爵就不给异姓功臣了,只能给皇族宗室成员,比如汉文帝即位前就是代王。
东汉末年,曹操在南征北战中收揽了很多人才,由于自己不是皇帝,所以在封官上就有些捉襟见肘,所以只好开“空头支票”,创设了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这些爵位。被授予名号侯之类爵位的,封地大多不是在蜀地,就是在吴国,根本没办法食封,拿不到钱,所以实际上就成了一个荣誉象征。
后世的皇帝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所以就一直沿用了下来,自曹魏之后,爵位就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有封地的,一种是没封地的,而在此之前,即便是再低的爵位都是有一块地是属于自己的。
从三国到隋朝,爵位制度一直在不停地变动,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我这里也就不细说了,直接跳到唐朝的爵位制度。
唐朝的爵位制度还是很清晰的,首先明确的是所有爵位都成了虚封,也就是没有封地了,只有食邑,通俗说就是俸禄高低的区别。
爵位中最高的是亲王,通常只有皇帝的兄弟、儿子才能获得。亲王死后,儿子继承亲王爵位的,称为嗣王。比如李世民本人在登基之前就是秦王。
亲王之下就是郡王,一般都是给宗室子弟的,不给异姓功臣,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的张柬之等五人都被封郡王,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也都得封郡王。
亲王、郡王都是王爵,正常情况下大臣们是不可能得到的,至少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在位期间,我是没查到有异姓功臣获封王爵的记录。
王爵之下,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一套了,但唐朝有个特点,喜欢在爵位前面加个地名,既然是地名那就有郡和县之分了,所以公爵就分成了三等,第一等是“国公”,第二等是“郡公”,第三等是“县公”。这一点不如清朝简单明了,直接就命名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
贞观年间,李世民在后两者上加了“开国”两字,于是公爵就分为了“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三等。“开国县公”听起来不怎么气派,但却是实打实的公爵爵位,地位仍旧高于所有的侯爵、伯爵等等。按照《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国公为从一品,开国郡公为正二品,开国县公为从二品。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正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唐朝前期,“国公”就是大臣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了,程咬金的爵位是卢国公,秦琼的爵位是翼国公,都是最顶级的爵位了,看起来没有区别。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听我继续说下去。
按照唐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但是需要降一级,其他嫡子就需要再降一级了,而庶子则基本没机会继承爵位。但如果没有嫡子,或者嫡子早夭,那么就按顺序后延至庶子继承爵位。但是,如果皇帝格外开恩,在赐予爵位的时候,加上一句“世袭罔替”,那么嫡长子在继承爵位的时候,承袭的就是原爵位,而不必降级。
程咬金在贞观十一年,被改封卢国公时,唐太宗下旨允许其爵位“子孙世袭”,所以在他死后,他的嫡长子程怀默承袭了他的卢国公爵位,他的嫡次子程怀亮受封为东阿县开国公,嫡三子程处弼后来也受封为广平郡开国公。其他三个庶子则没有承袭爵位。
也就是说,程咬金的三个嫡子都是公爵,这三个爵位,可以由各自的儿子们继续继承。其中,程怀默的卢国公爵位在传给儿子时,可以不降级,其他两个人的爵位在传给儿子时必须降一级继承,因为他们没有“世袭罔替”的特旨。
程咬金死后的爵位继承是没有问题的,完全符合唐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但是反观秦琼,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就是秦怀道,根据他的墓志铭记载,他承袭的爵位是历城县开国公,而不是秦琼生前获得的翼国公,也不是死后追封的胡国公,是不是说明秦琼没有得到“世袭罔替”的特旨呢?
我想这似乎不太可能,在我们已知的开国功臣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郑国公魏征、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莱国公杜如晦、谯国公柴绍、鄂国公尉迟敬德、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夔国公刘弘基……我查到的结果是,他们的原爵位都是由长子或长孙继承的,并没有降级,那为什么其他所有人都有,却单单拿秦叔宝出来不给“世袭罔替”的特权呢?
我看到有的人说是因为秦叔宝反对玄武门之变,还有的人说秦叔宝其实是太子李建成的人……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玄武门之变前,秦琼一直是李世民的直接下属,而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也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是升了官的。当时,柴绍出任右卫大将军,秦叔宝出任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出任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出任右武候大将军,这四人牢牢掌握诸卫府兵,保证京师安全,位置十分重要,非亲信之人不能担任。
如果那些说法成立,那么秦琼不是应该被李世民打压吗?为何还要升官,还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呢?
除此之外,李世民登基之后,曾专门定了各爵位的俸禄标准,其中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人是食邑一千三百户,柴绍、罗艺等人是一千两百户,侯君集、张公瑾等是一千户,李世勣、刘弘基是九百户,高士廉、秦琼、程知节等是七百户。既然是同时封赏定标准,不太可能待遇不同,其他人都给了“世袭罔替”的特旨,偏偏不给秦琼?
那么,为何秦怀道没有袭爵翼(胡)国公的爵位呢?
分析现有的史料,我们知道秦琼只有一个儿子秦怀道,应该是他晚年得子,因为秦琼死的时候秦怀道才14岁,而通常估计秦琼死时大约67岁左右,也就是说秦琼是在50多岁时生下的秦怀道。
从常理来推断,秦琼应该还有其他儿子,但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所以没有证据。我只能推断,古人如果三十岁还没有儿子,通常就会非常焦急了,开始变着法子生儿子了,秦琼万万不会一直等到50多岁才开始行动。而秦怀道的存在,也证明了秦琼的生育能力没有问题。因此,我认为除了秦怀道之外,秦琼一定还有其他儿子,而且肯定是嫡子。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翻遍各类史料,都没有找到关于秦琼妻子、子女的记载,仅有李渊封赏秦琼时说了一句,“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以此猜测,秦琼是舍弃妻儿来投奔大唐的。
如果我的推测正确,那么事情就很好解释了。秦琼死后,他的嫡长子是继承了翼国公爵位的,只不过史料中没有记载下来。又或者,秦琼嫡长子死在了秦琼之前,原爵位由嫡长孙继承,但嫡长孙年龄尚小,可能还未成年就夭折了,这一支断了,所以才没有记录在史料中。
这里有人可能就问了,即便如此,秦怀道的爵位降一级也应该是开国郡公啊,为啥只是个开国县公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秦琼的父亲叫秦爱,隋朝大业十年就死了,李渊在封赏秦琼时,顺便还追封了一下秦爱,给了个爵位,就是历城县开国公。这个爵位和秦琼的国公爵位是没有关系的,说白了,就是可以由秦琼的其他儿子来继承。
那么,在秦琼还未死,秦怀道出生后,秦琼觉得这个爵位不能浪费,就让秦怀道继承了历城县开国公的爵位,而他自己的翼国公爵位,当然要留给自己的嫡长子或者嫡长孙,因为国公的品级要高于开国县公嘛。
综上所述,我认为最合理的情况是这样的:秦琼的嫡长子早逝,但为秦琼留下了一个嫡长孙,年龄还十分幼小。除此之外,秦琼还有一个嫡次子叫秦怀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秦琼决定让秦怀道继承爷爷秦爱的历城县开国公爵位,让嫡长孙继承自己的翼国公爵位,这样他老秦家就能实现“一门两公爵”了。只是秦琼死后,这个嫡长孙继承爵位后不久便夭折了,一个孩子又没有什么功业可言,所以也就没有被记录在史书之中了,留下记录的只有秦怀道。这才造成了秦琼儿子没有继承原爵位的错觉,因为中间少了一部分。
大家觉得我的推测是否合理呢?
-
- 刘备手下五虎上将是哪几个
-
2023-03-13 22:46:22
-
- 刘备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
2023-03-13 22:44:16
-
- 刘备封为谁五虎将之首(五虎将关羽看不起黄忠)
-
2023-03-13 22:42:11
-
- 刘备为什么叫大耳贼(大耳贼是谁称呼刘备的)
-
2023-03-13 22:40:05
-
- 历史事件是什么(历史事件是什么意思)
-
2023-03-13 22:38:00
-
- 刘邦把儿子踢下马车
-
2023-03-13 22:35:54
-
-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为了独揽政权(老臣赵云是阻碍)
-
2023-03-13 22:33:48
-
- 吕布是曹操的手下吗(吕布手下猛将排名)
-
2023-03-13 22:31:43
-
- 武则天相貌复原图曝光 长相美丽端庄神似某位女明星
-
2023-03-13 22:29:37
-
- 刘邦在战败出逃时,()将自己的亲儿子推下车(刘邦大军将项羽及其部下包围在)
-
2023-03-13 22:27:32
-
- 历史上的虎父犬子(虎父犬子的例子)
-
2023-03-13 00:51:45
-
- 康熙为什么会出现九子夺嫡
-
2023-03-13 00:49:40
-
- 吕不韦真正的死因(秦始皇对吕不韦的评价)
-
2023-03-13 00:47:35
-
- 刘邦跟刘秀是什么关系(刘秀和刘邦是直系后代)
-
2023-03-13 00:45:29
-
- 历史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夏冬)
-
2023-03-13 00:43:23
-
- 历史上的李元霸到底是怎么死的
-
2023-03-13 00:41:18
-
- 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人(被黑得最惨的历史人物)
-
2023-03-13 00:39:12
-
- 吕布 貂蝉(吕布为啥在这儿和貂蝉私会)
-
2023-03-13 00:37:07
-
- 历史故事是真实的吗
-
2023-03-13 00:35:02
-
- 康熙一生最爱的女人,康熙一生深爱的两个女人
-
2023-03-13 0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