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影视 > 正文

​豆瓣7.6《芳华》:用历史讴歌的美好青春,任谁的芳华都有遗憾

2023-11-18 11:42 来源:秀网 点击:

豆瓣7.6《芳华》:用历史讴歌的美好青春,任谁的芳华都有遗憾

|bethlyn

或是烽火连天,或是太平盛世,或是一帆风顺,或是颠沛流离,纵是人一生再长,可如日中天的年岁终究是寥寥不多,时代的命门和个人的命运不能强求,世间唯一的平等就是人都会成长,人不同,青春自然也不同。

可是今天我们不谈青春,只说芳华。

《芳华》是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钟楚曦主演的一部剧情电影,这部电影于2017年上映,讲述了2024至1980的时代背景下,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各自成长历程及命运的故事。

作为一部背景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电影,《芳华》没有反映出过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样也没有缅怀历史的感情基调,虽然在人物的青春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被时代改变,但冯导似乎更想表达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人们也有青春,甚至他们的青春很多彩。

《芳华》上映以后便引发了较大的争议,有的人觉得它拖沓无趣,有的人觉得它过分美化,更有人觉得它混乱浮于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芳华》有不同的反馈,呈现出一种八十年代的人看政治,九十年代的人看青春,新世纪的人看爱情的态势。

多主线、多元素维护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芳华”

作为一部以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的电影,它显然没有表达好对时代的缅怀,寥寥不多的情节带过,不仅荒废了大历史的主线,更是造成了一种混乱不堪的表面,但是这不仅不是冯导的失败,其实更可以说成是冯导的成功。

首先电影以“芳华”主题,意在表达人一生中美好的年华,但是这美好的年华并不应该局限于时代和个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这个年龄段,每个人也都有,所以电影看似是荒废了大历史主线,实则是通过美好的深层次覆盖来忽略历史环境下的不堪,从而在最残酷的历史里保护最美好的芳华。

电影中通过大量的音乐、大字画和旁白来突出时代的背景,显然仅仅通过故事的发展不足以交代给观众诸如此类的信息,所以电影不得不稍稍美化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这种艺术手法,扭曲有度,服务于主题,更突出导演意图。

电影通过多线展开,从文工团到医疗后勤再到前线战场,虽然大题材是军旅,但不同的群体却是不同的生活,从一开始的美好再到最后的残酷。电影似乎打破了一手铺垫的美好寓意,它更像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就正如“芳华”本身,世人皆知是最美,可又有几人真的如愿。

先是将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工团描绘成童话一般,再与前线打仗的部队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血肉横飞,但是这都是同批人的芳华,有的人可以在大院里谈情说爱,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可是有的人却在扛枪打仗,在枪林弹雨里九死一生,同样都处在最好的年华,却大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电影并不是想歌颂芳华,而是记录芳华,怀念芳华。

其次,电影采用了单线叙事,通过文工团大院里萧穗子的眼光来记录同批次战友的芳华,从开始入伍到在部队进步再到解散后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集体来说,总会有突出的人存在,一个是大家最喜欢的——活雷锋刘峰,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最讨厌的——何小萍,电影将更多的镜头交给了他们,可这些镜头又不足以让他们成为电影的主角。

不仅如此,作为旁白的萧穗子也意外的拥有过多的戏份,通过一个柔软的单相思故事从头到尾,所以这些因素让电影显得杂糅混乱,但是细心看会发现,萧穗子是电影的故事线,而刘峰和何小萍又是萧穗子叙述中的故事线,所以看似杂糅实则合理。

另外,电影从一开始以萧穗子为主线,到后面将其分支,将剧情分给了电影中的其他角色,这样的分支造成了电影过于轻浮不深刻,但是作为文艺片来说,《芳华》这样的多主线的叙事方法恰巧印证了电影的主题——芳华,它不局限于时代和个人,每个人都有芳华,每个人都是主角。

青春肉体的视觉刺激,配乐和奏乐的二重奏,别具心裁的美工道具

电影前半部分的叙述美好文艺,导演对文工团大院这个舞蹈班子添加以浓墨重彩,通过青春肉体展现美好的年华,先是一遍一遍的排练舞蹈,传统舞蹈被年轻人跳出了青春活力,这正是芳华的味道,不仅如此,电影将大部分的特写集中到文工团的女兵身上,优美的舞姿,甚至是排练的汗水,泳池等等,但是这种对萌动青春肉体的特写不仅没有造成低俗的效果,而且调节了几分活力,让那个年代的舞台充满生命力,甚至与性感都不搭边。

其次电影通篇采用暖色调,更是将色彩处理的生动鲜亮,通过颜色的调节带动了年代氛围,把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悲恸掩盖,在这个文工团大院里,一部分人是无忧无虑的干部子弟,一部分人是深受迫害的革命前辈子弟,还有个人自食其力的平民子弟,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的大集体中,没有过多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相反的是单纯的靠个人喜好来选择接近或者远离,这是青春的特点,代表的也是没有被污染的芳华。

作为一部剧情电影来说,《芳华》没有过分的追求人物台词,反倒是提升了配乐的权重,除开电影的配乐,更是有文工团排练的奏乐,二者相互融合贯通,带动了整个氛围,虽大部分为红色歌曲,今天看来可能会略显传统,但是配合正当时的历史背景,显得更有追随潮流的韵味,在军旅题材的大环境下,更能彰显年轻人青春盎然的景象。

不仅如此,《芳华》的道具配置也是别有用心,各式乐器以及华丽的舞台,充满戏剧风味,在后期镜头转移到战场上时,更是充满了文艺感,电影没有刻意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是表达了解放军战士在战场上拼杀的豪壮,与文工团大院的载歌载舞不同,但是却又有那些文艺战士相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芳华。

其实电影播出以后,很多人觉得《芳华》作为一部文艺电影,有利用历史背景的嫌疑,不深刻的表述和美化让电影的节奏全无,最主要的是不清晰的主线让观众觉得一头雾水,更像是拼接成的画面,生硬又毫无联系。

但是一个对于相同年代里的不同人物,冯导却把他们各自的特点表达了出来,助人为乐的刘峰,虚伪的林丁丁,势力的郝淑雯,敢爱不敢言的陈灿以及受尽委屈的林小萍。在一个大环境里描述所有人的青春实属不易,而电影统一开始也没有说主角是谁,因为主角是芳华,而每个人都有芳华。

好人的过度消费,点到为止的批判和前后呼应的艺术悲剧

电影的开头是刘峰和何小萍登场,刘逢是接兵的干部,而何小萍是一个履历有瑕疵的傻丫头,从一开始刘峰回到了文工团大院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雷锋”,给战友带东西,助人为乐,因为他的“活雷锋”的身份大家早习以为常,所以都觉得刘峰做的一切好事都是理所当然,也因为如此,刘峰为林丁丁煮了香油挂面以后大家也没有过多的反映,林丁丁本人也是更为习惯,但实际上刘峰对林丁丁有异性的爱慕之情,只不过这些全被刘峰过于伟岸的形象掩盖了。

刘峰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却没有得到善待,先是任劳任怨伤了腰,再是把进修的机会让给别人,然后又因为表达爱意被林丁丁举报,最后身为战斗英雄失去手臂做了售书员,从刘峰整个人生的轨迹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是好人的过度消费,大家都在想让他索取,却没有一个人回报。

而与受欢迎的刘峰截然不同的何小萍又是整个文工团最卑微的存在,从一开始表演出丑,到“军装”时间,何小萍一直被当做整个大院里“最不干净的人”,电影中战士们多次以“汗臭”嘲讽何小萍,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是嘲讽何小萍行为的“不干净”,以至于最后缝了海绵的内衣也直接认定将就是何小萍的,但是正如萧穗子所言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所以当刘峰受到迫害以后,何小萍是唯一一个念及旧情的人,她对刘峰不仅是感谢,更是爱慕,当她看透了这个集体的时候,她选择不去融入,而是远离,最终她来到了战场,这里是残酷的,同样这里也是最真实的。

电影其实从头到尾都有的一个元素就是爱情,刘峰爱慕林丁丁,何小萍爱慕刘峰,萧穗子和郝淑雯爱慕陈灿,但是作为青春萌动的爱情,它被过多的因素所影响,一是作风,而是家境,这就导致了极力维护的芳华最终还是会因为外物变得不纯粹,这实际上也是点到为止的批判,这些拥有最美好青春的人们,他们是“有关系”的子弟,所以他们有权利选择爱情,有权利选择生活。

正如林丁丁,怕被“活雷锋”腐蚀,于是选择了污蔑,最后嫁给华侨,变成了富足的女人,郝淑雯因为强硬的后台,夺走了爱情,显然她的爱情是被权利撮合的,所以陈灿才变成了一个拼命赚钱的男人,而曾经为了陈灿打了金项链的萧穗子变得孑然一身,浪费了整个青春,一无所获。

电影以“芳华”命名,又以“芳华”为题材,但是却是一个悲剧,战斗英雄刘峰失去了手臂,最后过着贫穷的生活,林小萍在战场上精神错乱,最终也是孤独一人,而纵观当时这个集体的所有人,他们在美好青春的追求都没有实现,因为他们自己的背道而驰,让那些芳华成为了永远回不去的回忆,电影开头是两个人,结尾还是两个人。

其实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觉得《芳华》虚有其表,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背景,却拍出了这样一部情节散乱的“烂片”,大家都看得出冯导想要表达什么却又欲言又止,其实这不正如“芳华”一样吗?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我们办了太多的后悔事,也做了很多无法挽留的事,更有一些话含在嘴里几十年,可是一切终究回不去了,那就是“芳华”。

几十年之后回首,或许你还有很多不甘和遗憾,可是终究只是一笑而过了,那就是我们最好的年华,不敢说不负芳华,只能说皆是美好。

本文为原创,不喜勿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阅读,点赞,和关注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