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影视 > 正文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2023-11-11 15:48 来源:秀网 点击: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前言:

冯小刚作为中国内地电影的“贺岁片之父”,他的贺岁电影的选材、叙事、美学风格、价值表达都不同于学院派的其他六代导演,独具个人特色。

他的电影顺应时代和观众的要求,满足了国人在工业化信息时代对新年的完美期待,作品风格明显,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冯小刚贺岁电影时代特征明显,引导大众对“真、善、美”主流价值的追求。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主题的影片,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在核心价值观框架下进行的电影技术化的处理。那么,冯小刚贺岁电影创作历程有哪些呢?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2010 年,中国电影进入电影百亿时代。2012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从数量到质量,中国电影创作格局开始多元化发展,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逐渐成为主流,这三类电影恰巧在冯小刚的电影创作中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满足了不同时代的观众审美需求。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1984 年,冯小刚在郑会立执导的剧情片《生死树》中担任美术助理,从此冯小刚正式迈入了电影圈。1987 年和 1989 年,冯小刚作为美术设计师参与了刑侦剧《便衣**》和爱情剧《好男好女》的制作。

1991 年,冯小刚与郑晓龙共同担任编剧创作剧情片《遭遇**》,同年与王朔、马未都共同担任编剧创作中国首部电视系列戏剧《编辑部的故事》。1994 年,冯小刚担任导演创作了电视剧情片《一地鸡毛》。

作为电影导演,冯小刚的**作是爱情片《永失我爱》,在此作中他还担任编剧一职。《永失我爱》是自 1993 年中国电影市场**后大陆第一批商业电影之一。

1997 年,冯小刚执导出自己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票房高达 3600 万,一下打开了中国内地贺岁电影的市场。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1999 年,《没完没了》开始广告植入,国产电影盈利模式增加。2000 年,冯小刚加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中国内地当代商业电影的运营模式。

作为民营电影企业,华谊兄弟从投资《没完没了》开始进入电影行业,打造了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名片。

2001年,华谊兄弟与好莱坞和香港的电影公司合作,共同拍摄《大腕》,这是第一部实行海外分账发行的内地影片,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影响巨大。

2003 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全面启动;同年,冯小刚在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奖仪式上以市场导演代表身份担任评委。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2007 年,冯小刚与韩国团队合作,创作《集结号》,改写中国战争电影的传统叙事。2009 年,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通过 IPO审核的电影企业,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2010 年,冯小刚导演《非诚勿扰 2》,14 个广告植入和 10个贴片创造了 5000 多万元的收益,基本和投资成本持平,此作近 5 亿元的票房收入为净利润,被称为冯小刚广告植入史上的巅峰时刻。

2013 年的贺岁片《私人订制》,被观众质疑“炒冷饭”,形式内容跟《甲方乙方》雷同,冯小刚获得金扫帚奖。2019 年,冯小刚拍摄的电影《只有芸知道》,仅收获一亿票房。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贺岁电影,最早是美国好莱坞拍摄,在西方圣诞节日前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商会推出一系列符合观众口味、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影片,以争取最大的票房、更高的利润。这类影片被人们称为“贺岁电影”。

中国的贺岁电影是在香港兴起的,香港电影理念、市场理念完善。每到年末,香港明星欢聚一堂,共同出演一些搞笑喜剧片,与新年热闹、喜庆的气氛相融合,并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故事。最具贺岁意义的是,影片故事结束后,演员们还会在荧幕上向观众拜年,送上新年祝福语。

1995 年,成龙的《红番区》第一次以贺岁电影的名义被引入内地,成功斩获 8000 多万的票房并位居当年内地总票房第二,引起巨大轰动,内地电影市场被注入了新鲜血液。

冯小刚敏锐地察觉到贺岁电影市场,于两年后推出《甲方乙方》,并首次用贺岁电影的概念进行宣传,就此开始了自己的贺岁电影创作之路。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其次,冯小刚贺岁电影创作历程与华谊兄弟公司紧密联系。1997 年,冯小刚《甲方乙方》以 3600 万的票房成为当年贺岁档电影的票房冠军,引起了华谊兄弟的注意,并将广告公司转型为影视公司。

1998 年,华谊兄弟投资《没完没了》,获利近 5000 万元。以此为起点,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接连投资拍摄了《一声叹息》《大腕》等。

2004 年,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合约期满,离开华谊兄弟创立电影公司。冯小刚的离开,给华谊兄弟带来了巨大灾难,离开后的冯小刚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经营公司,于是双方再次签署了合约。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在新合约中,冯小刚除现金收益,还拥有了公司的股权,与华谊兄弟成为利益共同体。2009 年,华谊兄弟成功上市,冯小刚在此时合约期满,对所持股份进行**,获得了近两亿的高收益。

同年 9 月,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冯小刚在合作期限内需为公司拍摄 5 部电影作品。

《只有芸知道》作为冯小刚 2019 年唯一一部成功上映的影片,其票房表现对对赌协议至关重要,但《只有芸知道》的票房表现并不如人意。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冯小刚的个人 IP 效应和贺岁电影品牌在 2019 年表现平平。在《只有芸知道》中,他大胆尝试,电影改编自友人真实的爱情故事,但又同时脱离了普通民众的生**验,观众无法买单。

2020 年 9 月 16 日,“华谊兄弟 H 计划”发布第七季片单,冯小刚新作《春天一岁》作为与华谊兄弟自《没完没了》后的第 16 次合作,位列“人间烟火百态”主题,令人期待。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主要标志

“游戏化”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主要标志,他以“游戏”巧妙架构电影情节,展开故事叙述,塑造都市小人物,展示都市风情。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冯小刚在贺岁电影中巧用游戏思维,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制造引人发笑、奇妙有趣的故事和情节,引入游戏化机制和原则,将现实的常规事件反向设置,满足观众现实**。

电影是最具游戏性质的现代艺术,是最为贴切的幻觉活动,在游戏化的故事和故事化的游戏中制造超脱现实生活的幻觉。

在此类“游戏”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下,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游戏”痕迹无处不在。

《甲方乙方》是一个“好梦一日游”的游戏。在拼贴技巧上,《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帮助多个顾客圆梦,展现多个故事,利用小品式的方式连接起来。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每一个顾客的梦想都是一个故事情景,只有四个男女主角贯穿从始至终,打破了传统电影一条线索一个故事的叙事结构。

《大腕》是一个“葬礼游戏”。美国大腕导演泰勒来北京拍摄电影,一起来的还有他中英双语流利的私人助理露茜。

尤优是电影制片厂摄影科的下岗职工,被雇来跟拍泰勒导演日常工作生活的纪录片,并在跟拍过程中向泰勒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习俗等。葬礼变成广告大会,将毫无瓜葛的产品拼接在一个人身上。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以泰勒的遗像被设计为广告载体,从头到脚被无数个广告商品装饰,眼上是“硕士伦”加太阳镜,嘴里挂上茶叶的标签,两只脚分别蹬运动鞋和皮鞋,躺的是家具公司赞助的豪华家具,遗体四周是各式各样的宣传画,灵车更是挤满了广告,连迎宾**都不放过,衣服、横幅、悼词均被各类广告商竞标使用。

《私人订制》是《甲方乙方》的翻版,同样拼贴了北方女青年想成为宁死不屈的烈士、全球最“俗”导演想跟“俗”一刀两断进而追求高雅、司机师傅想成为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河道清洁工人想成为一个豪门太太等几个故事。

在《非诚勿扰》中,秦奋和同性恋建国、墓地销售女、空姐梁笑笑、苗族少女、健忘中年女性、性冷淡**、未婚准妈妈和北京股神女等八位女性相亲的故事,也是通过转换时空拼贴起来的。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芳华》展现的是人物集体群像,一连串的事件推演,主角人物交错出场,叙事情节繁复多线。《只有芸知道》男主隋东风在妻子逝世后,决定按照妻子的遗愿将骨灰埋葬在不同的地方,根据男主的目的地展开回忆。回忆是非线性的,故事的发生次序被打乱,具有层次感。

除战争片《集结号》《芳华》和灾难片《一九四二》,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游戏思维处处可见,如:《不见不散》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面必有困难,如刘元带着鲜花去看望李清发现其被绑架,去餐厅吃饭遭遇打劫,去工作却遭美国**局**带走等。

《天下无贼》电影名称意为社会和谐,没有盗贼,影片展示的却是处处有贼的现实,具有游戏的反转性;可以说,冯小刚贺岁电影几乎都有“游戏化”的表达。除叙事情节上设置的游戏,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在叙述结构上也采取了游戏化的手法。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类型化创作

电影类型理论是时代发展和电影实践结合的产物。从面世至今,电影在规模化、市场化的影响下,创作主题逐渐集中在喜剧、悲剧、正剧、爱情片、动作片、动画片、战争片等类型,各类型电影逐渐模式化,形成固定的叙事模式、相近的故事情节。

首先在创作经验借鉴上,1997 年冯小刚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明显借鉴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结构,“编辑部”对应“好梦公司”,“编辑部的故事”对应“七个圆梦故事”。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不见不散》与冯小刚编剧、夏钢导演的电影《大撒把》结构类似,主演依然是葛优搭档徐帆,片中采用了同样的时间段落式结构。再者,游戏化经验贯穿了冯小刚系列贺岁电影。

冯小刚在电影与观众的互动中获得激励和灵感,再借用自身的创作经验,到有意识地进行类型化*作,在其十四部贺岁电影中,葛优主演的占 8 部。

《非诚勿扰》和《非诚勿扰 2》在创作上呈现连续性,延续了秦奋和梁笑笑的爱情故事。《私人订制》也借鉴了《甲方乙方》的设置。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其次在商业模式上,冯小刚从《没完没了》开启较为固定的商业模式,前两部贺岁电影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就,使冯小刚在自身难以接受商业**化生产的情况下形成了事实上的系列。

尽管《没完没了》与前两部贺岁电影相比稍显平庸,却仍获得超高票房,奠定了国内电影工业标准化运作的地位,至此类型化创作背后的工业和商业机制浮出水面。

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是电影工作者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个人选择,也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另一种形式的对话。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在商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其电影创作以市场导向为主,**票房奇高的电影情节和电影技巧,如《私人订制》模仿《甲方乙方》,《非诚勿扰 2》延续《非诚勿扰》的故事等,再在细节中融入其关于时代变化的新思考,增强现实感和人文内涵。

内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探究其贺岁电影的创作历程

因此,冯小刚贺岁电影即使在不断尝试新类型、新风格、新叙事、新技巧,但影片存在的一些相同元素证明他确实走在类型创作的道路上,如相近或相同的语言表达、游戏叙事、人物组合等。

类型化创作也是冯小刚取得巨大商业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影商业模式使其吸取类型经验重复内在故事原型和外在表现手法,主动契合贴近观众的认知习惯,让观众心甘情愿为其电影买单。

结语:

冯小刚贺岁电影作为审美现象,为观众提供的审美体验是独特的。注重叙事是我国电影观众的审美传统,但冯小刚贺岁电影采取游戏化的叙事结构,带给观众一种电影游戏的独特审美体验,成为其贺岁片的主要标志,并在不同时代不同影片中变化游戏化的尺度。

贺岁电影蕴含的观看时间“春节”和观看地点“影院”的时空特性,不同程度影响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狂欢风格,用“游戏”超越现实,用语言提供节日乌托邦体验。冯小刚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与关怀,在于他面向大众建立起独特的社会认知系统,并通过荧幕引发大众的审美共鸣。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