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影视 > 正文

​都在夸,但我替朱一龙可惜

2023-10-16 20:50 来源:秀网 点击:

都在夸,但我替朱一龙可惜

久违了,在一个正常的周末看一部正常的电影。

没错,《人生大事》

本来,在这个时候上映一部华语商业片,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夸一句:好样的。

只是当肉叔在影院哭了个稀里哗啦之后。

不免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

华语片,尤其是打着现实主义旗号的华语片,到底是犯了通病。

当然,照惯例,我们先从优点聊起。

某种程度上,《人生大事》是一部适合全家集体观看的影片。

监制韩延大家应该都熟。

从他过去的作品,《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就知道,韩延始终关注一个母题:

人的生和死。

这次的《人生大事》也离不开这个主题,它用了一个点切入——

先看一个细节。

影片里,在三哥简单整理好遗体,装进棺材放上车离开时,小文跟上去,车开走了,可她还在后面不依不饶地追。

哪吒的装束。

她要找外婆。

且如哪吒一般,无法无天,叛逆质疑。

另一个细节。

寿衣店里有个沙发,是五指山形状的。

小文来的第一个夜晚,床位让给了她,于是三哥在沙发上睡了一晚。

早上他不小心滑下来,沙发也翻了,这一幕刚好被小文偷拍到——

就像是被五指山压住的孙悟空。

悟空与哪吒,变成了理解这部电影的一个钥匙。

于是,在葬礼上,大人们为死去的亲人大声哭喊,唯有小文,她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她还没有悲伤。

于是,她在缠着三哥找外婆的过程中闯了不少祸,三哥一气之下告诉她真相:

这个片段,是多少人第一个泪点?

周末有个朋友看完片,出来第一时间跟我分享她最深刻的片段,这完全就是她的真实经历。

直面死亡本身,就生者而言,就是残忍的。

所以小文,也是每一个你我。

于是便说到了本片的优点:细节动人。

关于怎么看待死亡,《人生大事》用了一个细节来表示:

与此同时," 上天堂 " 寿衣店隔壁,是一家婚庆店。

有一次三哥开车回来,把祭奠逝者的菊花放下,老板娘的儿子过去捡起了一朵。

她马上大声叫住儿子:扔下,那是给死人的,快进去洗手。

仿佛死亡是什么不可触摸的洪水猛兽。

但你看。

它真的没那么可怕。

剧中有句台词:人生除死无大事。

电影在讲死亡。

但只是讲死亡吗?

人生两样苦,生离死别。

不过是借死亡,告诉活着的人该怎么好好活着。

于是——

被困在 " 五指山 " 的三哥抓住了 " 解放 " 的救命稻草。

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了。

同时," 另一座山 " 也在慢慢移开。

他和父亲僵化的关系,变得缓和,逐渐理解。

于是——

我们也终于明白了,殡葬,不只是在简单处理一个没有任何生命征兆的躯壳。

而是你在送死者最后一程,让他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就像电影临近结尾处的那个镜头。

老莫去世后,他给三哥留下一道题。

他这辈子见过太多的葬礼,所以他不想要哭哭啼啼,也不要铺张浪费。

至于骨灰,就由三哥看着办。

那他怎么做?

一个念头闪过,他抢过大姐抱着的骨灰,一路飙车到海边。

把父亲的骨灰,随着灿烂的烟花,一同飞到天上去。

但问题也出现了,就像大部分国产片一样,电影越煽情,越显露出底气的不足。

比如 " 假葬礼 " 的一场戏。

有人要在生前办一场葬礼,下了莫三妹的单,诉求是,皇帝的级别。

于是各种热闹喧天," 临时演员 " 们穿着戏服上场,干嚎。

这个时候,老人的儿子们突然出现了。

大闹 " 葬礼 "。

原来,他们一直盯着老人的私房钱,想要分财产。

原来,老人知道莫三妹遇到了问题,想把钱找个由头给他。

这里面的割裂是,它本来就建立在一个不现实的动机之上(把 30 万送给一个陌生人),却又同时以一个荒诞的过程(类似冯小刚的《大腕》),一个抓马的结果(大闹葬礼的戏剧冲突),以求达到一个现实层面的思考(老人与子女问题)。

且不说这条路走得有多牵强,即便是走通了,也是一个概念化的代际关系解读。

这样的割裂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莫三妹意外收养小文,这本身就是一个戏剧性极强的设定。

但到了电影结尾,编导还嫌不够,于是加码,出现了小文的妈妈

那一段情节——

先是妈妈要带走小文,紧接着三妹爸又去世,小文又突然走丢 ……

情节处理得过于密集显得仓促,弱化了故事紧密性,从而让人物行为逻辑变得生硬。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排斥戏剧化的桥段。

就像那段骨灰随烟花飞升的镜头,荒诞之中也带出了对二哥的愧疚,是一处比较新颖的设计。

为什么只是 " 比较新颖 "?

或许我们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处理的。

《俗女养成记》。

奶奶去世后,陈嘉玲也抢过家人抱着的骨灰,跑到海边。她想遵循奶奶的遗愿,将骨灰撒到大海去。

结果,一打开,她又哭又笑:

这里面是一支一支的骨头

这样要怎么撒?

当时看到这一幕,肉叔也跟着又哭又笑。

但也是这一刻,陈嘉玲终于明白奶奶生前叮嘱的那句话:

让阿嬷能自由自在去当李月英好吗

她说的是 " 李月英 ",而不是冠了夫姓的 " 陈李月英 "。

是开明的阿嬷,让陈嘉玲勇敢继续做 " 俗女 "。

是不是这样的处理更自然些?

当然,我愿意相信这部影片是真诚的。

导演刘江江在路演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爷爷和伯伯都是做棺材的木工,从小接触这个行业的他,一直想写这样一个故事。

也是因此,我们还是会推荐你去电影院看一看。

只是——

如许多国产所谓现实题材影片一样。

或者是因为商业压力,它对故事抓马的兴趣要远远大于现实的关照。

或者是因为审查压力,它对现实的批判总会变成轻描淡写。

就像是一次离题作文,最终不得不把现实话题转移到对亲情的暴风哭泣上面来。

可惜了。

今日打工人:王家卫生委员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