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影视 > 正文

​央视盛赞,感动中国!这水准,不夸不行

2023-05-11 15:29 来源:秀网 点击:

央视盛赞,感动中国!这水准,不夸不行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全面推进 " 乡村振兴 " 一年来,从北部雪乡到南部边陲。

交出了一张又一张 " 脱贫摘帽 " 的答卷。

一部新片在北京举行首映,十点君有幸参加。

主创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驻守了四年,得以让我们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摆脱贫困的奇迹。

从艰难步行翻山越岭到小轿车开到家门口,从破旧的土坯房到亮堂的新居,从少人问津到八方客来 ……

山间小路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见证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一次次奔赴。

这是怒江沙瓦村的路,是不断绵延生长的希望之路。

沙瓦村,地处怒江大峡谷东侧的碧罗雪山上。

生活在这里的怒族,云南省九个" 直过民族 "(指新中国成立后,直接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一。

他们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砍柴易物、打猎为生的生活习性。

全村 228 户 800 多人多半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0 元,是全省脱贫攻坚的 " 硬骨头 "。

怒族之困,困在交通。

2018 年之前,这里没有大桥,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

只有原始山路,人马驿道。

山谷危石嶙峋,路上险象环生。

他们依山而居,过去得冒着生命危险滑溜索过江 …

村民坡罗家里的冰箱坏了,维修工却各种推脱。

坡罗只能步行 4 个多小时,将冰箱背下山去修,一路歇了十多次。

老人有个小病小灾都要计算出门成本,不捱到非走不可,就咬牙苦撑。

真挺不住了,只能召集全村青壮年,轮流抬着担架,一步步把病人抬下山治病。

村民想卖自家养的土鸡,每次下山只能肩挑 20 只,卖不掉的鸡还要原路背回。

这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村民走了几十年。

他们每周都会集结在一起,把小路清扫得干干净净。

日常细碎的片段,无不透露着当地村民的共同心声。

这个村子祖祖辈辈都希望能有一条路,可以让他们走出去,让他们把山上的玉米、核桃运下山去卖。

由于不通公路,沙瓦村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就是玉米。

骡马的饲料靠它,村民的口粮也靠它。

但是由于退耕还林,玉米这种低效作物不能种了,老百姓一时难以接受。

村医阿邓言是村民代表,看到退耕还林,地里荒着没有种庄稼,他很着急。

为了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县委副书记李陶煞费苦心。

乡政府也曾做过大量的调研,给村民发果树,搞庭院经济,动员他们在地里种魔芋。

可魔芋茎块比苞谷更重,就算种出来也运不出去。

兜兜转转又回到问题原点。

但修路又谈何容易,30 多公里的距离,成本就要一千多万。

为了能尽快摘帽,政府也努力促成搬迁安置,

每家只交很少的钱(一万块钱左右),就能在山脚下拥有一套政府提供的、市价在四十万元到六十万元之间的房产。

但总敌不过一句," 故土难离 "。

都说 " 穷山恶水出刁民 "

但沙瓦村的民风却异常淳朴,他们勤劳善良,一家种地百家帮。

乡贤老者受到敬重,孩子纯真整洁,全村夜不闭户,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垃圾 ……

他们完全没有 " 等、靠、要 " 思想,只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

搬不搬?村民的意见也并不统一。

有的惦记收成,有的住不习惯。

李小二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更便利的医疗教育资源,他决定 " 换种活法 "。

政府听见了所有声音,并给了村民多种选择。

路,必须修。

想搬的,大力支持。

各种家电、家具、日用品,政府悉数赠送。

不搬的,直接帮助危房改造。

沙瓦村 2017 年 9 月开始修路,2018 年通路,2019 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

新路直接修到家门口,一通百通。

短短的几年时间,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小二不仅过上了现代生活,还加入了竹编合作社,赚高附加值的 " 巧钱 "。

种地的老本行也没丢,副业在山上种草果,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举家留在山上的坡罗贷款买了运输用的拖拉机。

还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

之前全靠肩挑人抬的货品,现在瞬间就能运到家。

店里还卖上了雪糕、冰棍等之前不易保存的 " 奢侈品 "。

坡罗数起赚来的钞票,脸上乐开了花。

在城里专家的支援下,养鸡户李建华的产业规模扩大化。

并且实现了科学养殖,再不用肩挑 6 个小时下山卖鸡了。

村里的孩子们,也走出了大山。

妈妈带着 6 岁的腊八和 5 岁的芳芳,跟 20 岁的支教老师春花参加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

他们一起去了天安门看升国旗合影留念,对外界充满了憧憬和好奇。

走在酒店的地毯上,他们小心翼翼。

吃饭时,腊八把蛋壳不小心弄在地上。

妈妈赶紧俯身清理。

擦着擦着,不禁流出泪水。

这种突破认知的贫富差距面前,她的不安夹杂着给人添麻烦的愧疚, 被镜头精准捕捉。

个中滋味,五味杂陈。

错的不是这些淳朴的乡亲们,贫穷才是老百姓最大的敌人。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这也是主创团队扎根沙瓦村 4 年,最根本的动力。

在导演柴红芳的心底,最想表达的是这片土地的人民身上的美德、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勤劳勇敢、热爱土地、相信并配合政府的决心。

同时,政府也在倾尽全力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让一个农民兄弟掉队。

这种平淡中的真实,恰恰最能直抵人心。

引发观众的共鸣,获得更多的关注,解决更多的问题。

《落地生根》的拍摄团队只有 9 人。

部队出身的导演柴红芳自认为身体素质不错,结果第一次去沙瓦村竟然没有爬上去,累得坐在半山腰欲哭无泪。

第二次 " 挑战 " 他们耗时 6 个小时,终于一步一步爬上沙瓦。

为了能尽快融入当地乡亲们,主创直接驻扎在当地一座废弃的小学。

几条旧板凳搭上木板就是床。

三张旧书桌、 几台电脑就组成了后期机房。

宿舍紧靠村民的猪圈,每天清晨团队常常是被猪群的呼噜声和吵闹声叫醒。

夏天,房间的墙上和床铺上会爬满各种虫子。

如此艰苦的环境,他们一待就是四年。

沙瓦村长期与世隔绝,很少有外界的人到村子里来。

起初,村里人见到拍摄团队就躲或很快跑开。

为了让村民放下戒备,导演学会了怒族话,到各个村民家去串门,给他们做饭、和他们一起唱歌,很快和他们打成了一片。

扛着摄影机的村民坡罗 和 身着怒族服装的导演

朝夕相处间,村民们的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好,他们叫柴导 " 沙瓦母亲 ",

不管是产业发展、旅游开发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村民们都会第一时间来问她,让她帮忙作判断。

导演柴红芳和腊八

" 最大的困难不是环境有多苦,而是担心片子拍不好 ",这才是主创内心最大的压力。

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 " 不忘初心 ",才让这个边陲小镇发生的奇迹,为观众所知。

《落地生根》拍摄的 4 年,正是中国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主创用最朴实的视角,讲述最宏大叙事,

观众得以亲眼见证,那些离我们比较远的政策,变成了一座桥,一条路,一间房,以及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

这些扶贫路上的人和事,值得我们一次次去写,一次次去拍。

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如春暖意。

它能驱散严寒,更能经久不息地普照华夏大地。

《落地生根》已于昨日在全国公映,请走进影院见证中国奇迹。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