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第一禁片,今天该平反了
内地第一禁片,今天该平反了
「孔乙己文学」,最近的热门话题。
不久前,一篇文章聊起「孔乙己文学」: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乍一听,好像正常。
但细想之下,只觉得不对劲。
原本是年轻人的自嘲,一下子变成了「爹味说教」。
它将生活困境的源头,归结于年轻人放不下身段。
在不少人看来,文章看似是同情,其实就是在居高临下的劝诫。
也就不怪年轻人,从自嘲变成愤怒。
从最初的玩梗,变成爹味十足的说教,围绕「孔乙己文学」的争论已然变了味。
不仅没能成功打鸡血,反倒引来大家「何不食肉糜」的怒怼。
鱼叔看了不少发言,发现大家似乎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教育。
孔乙己的遭遇跟他受过教育的身份完全分割不开。
而他之所以能为当代年轻人所共情,就是因为年轻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并且在以孔乙己自嘲的风气背后,折射的还有当下盛行的年轻人功利焦虑心态。
到底为什么接受教育?
接受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为什么受到教育却实现不了人生目标?
这些疑问都重重压在了年轻人心头。
趁这个机会,鱼叔想用一部「禁片」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时隔72年,片中话题的尖锐和超越时代的预言性,如今再看依然无比震撼——
《武训传》
在中国影史上,《武训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1951年上映,片长超过3小时。
上映之初,好评如潮,但很快便遭到了全国范围的猛烈批判。
一篇文章痛批,影片在「宣传封建文化」。
说白了,就是骂电影三观不正。
于是,《武训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被封禁的电影。
连同电影主创人员,都受到了不少牵连。
尤其是饰演武训的赵丹,之后长达5年无戏可怕。
这一禁,就是六十多年。
直到2012年,才毫无征兆地悄然解禁。
就连正版DVD的封套上还含蓄地写着一句「供研究使用」。
左上角标注「供研究使用」
直到解禁,我们才有了以当代眼光重新审视这部电影的机会。
《武训传》的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
武训本无名,因家中排行老七,便被叫作武七。
七岁丧父,家中穷困,从小跟着母亲以乞讨为生。
路过学堂,武七被传来的读书声吸引。
他问母亲为什么要读书,母亲告诉他:
「只有念书才能过上好日子」
自此,武七心里萌生了要念书的念头。
他辛苦乞讨,攒下一吊钱,找到学堂老师,兴高采烈地说着自己想念书。没曾想,换来的却是人们的讥讽。「要饭的居然也想念书?」学堂老师的一声「滚」,直接吓得武七摔了一个踉跄。
在当时,读书还是少部分人的特权。这次遭受的羞辱,打碎了武七念书的梦想。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学堂之间隔着一层无法逾越的阶级高墙。他只好继续过他的穷困日子。长大后,开始去官僚家做长工。任劳任怨,一做就是十多年。
武七是个老实人。天真淳朴的他,发现不了人心的险恶。在他眼里,老爷是不会骗人的。
为了给张大娘治病,他去找打工的老爷预支工钱。可没料,这位老爷却耍起了心思。他欺负武七不识字,就把账目随手一改。从原来的三年分文没领,变成了早就领完。
看着哑口无言的武七,老爷背地里还嘲讽:「给完了工钱,还上哪儿找这么一个傻瓜。」
武七深觉自己吃了不识字的亏,想要争辩。未果,还被绑起来毒打一顿。
这一打,让他深受刺激,病倒躺了三天三夜。睡梦间,他看到了一个满是穷人的地狱。挥鞭的判官,就是老爷的模样,嘴里还喊着:「不识字的穷鬼活该下地狱」
梦醒后,武七顿悟:他要办义学。只有教育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他要靠自己的力量,让所有穷人家的孩子读得起书。
一个乞丐办义学。这个愿望,犹如天方夜谭。在旁人看来,武七疯了。但武七毫不在意。他当即剪了头发卖钱,换来了办义学的第一笔钱。
为了筹钱,武七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他四处乞讨,吃苦卖艺。像吃石头、挨人揍、被小孩当马骑、跟牛对顶等等。只要给钱,他什么都愿意做。
就像他嘴里经常念叨的那样:「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攒来的钱,武七一分钱也不花,全都攒着。从黑发变青丝,花了整整30年,才终于换来义学建成的那一天。
没有老师,他一个个跪着去求。
没有学生,他也一个个挨着去劝。
为了让孩子不贪玩,他跪着求他们好好学习。
武七用他的一次次下跪,换来了世人的尊重。最终还得到朝廷的赏识,赐名「训」。赏赐黄马褂,还修了「乐善好施」的牌坊。到后来,他成了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称为「千古奇丐」。
但是,《武训传》的争议也同样来自武训本身。为什么一定要去乞讨?为什么不去打工赚钱?这样的质疑直到今天还依然存在。不少人都表示对武训攒钱的过程和行径表示不解。再联系上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就很容易让人联想电影是在宣扬靠要饭就能扬名立万的思想。
这样的解读,自然为后来的观众所不齿。只可惜,受限于时代,《武训传》很快就淹没在一片讨伐声之中。相较于它在电影艺术表达层面上的创新,它的「禁片」印记成了最惹眼的标签。
《武训传》的导演兼编剧,孙瑜。早在1944年,他就有了拍摄的念头。但因为动荡的时局导致资金中断,拍摄半途而废。直到1950年下半年,才在昆仑影业的帮助下完成制作。近7年的拍摄时间,刚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时代巨变。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电影还经历了三次复杂的修改。第一次修改,发生在1949年10月。一方面,是主基调的大变,由原来的正剧修改为悲剧。另一方面,是增加电影中武装反叛者周大的戏份。他在电影中从一个车夫,转变成了一个充满信念的农民军。
第二次修改则是加戏。在原先的故事里,开头结尾都是由一个老人家向后辈讲述武训的故事。修改后,则变成了一位女教师向学生讲述武训的故事,并加以评价。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外部原因导致的删改无异于洪水猛兽。但意外的是,这两次大刀阔斧的改动,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武训传》的表达内核。不再是原本单一的歌颂武训。而是变成了对武训本人及当时社会的审视与批判。就比如加戏的周大。他与武训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武训坚定以「教育」改变社会,周大则是主张用「斗争」改变社会。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二人都在当时强大的封建势力前败下阵来。
而后,增加的新中国女教师的戏份,则为整部电影做了极其精准的总结。单靠文或武,都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只有二者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第三次修改,则来自于商业目的。由于电影片长超过三小时,昆仑公司要求导演孙瑜将它拍成上下两部。尽管孙瑜为此表示不满,但未能如愿。这才有了1951年分为上下两集公映的《武训传》。
尽管筹拍之路坎坷不断,但却没能影响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故事层面,武训本身的经历就足够传奇。穷人出身,目不识丁,靠乞讨筹办义学,心中怀揣让所有穷人孩子读得起书的远大志向。
在视觉层面,有着许多在当时看来无比惊艳的视觉效果。而这份功劳,主要归于导演孙瑜。他被称为「联华新派」的主将,有着银幕诗人的称号。年轻时曾在纽约摄影学院系统学习电影摄像方面的知识,因而在《武训传》中做了不少电影语言上的创新。比如用简洁明了的特写,快速交代角色人生。开头介绍武训时,用几双脚的叠化来表现武训的年龄增长。
再比如用镜头语言渲染人物情绪。片中有一场自杀戏。先是特写拍摄角色的满脸泪痕。
再摇动镜头,最终画面定格在一根落满灰尘的绳子上。
随后逐渐拉近镜头,配合强光给绳子特写。
无需多言,就表现出了角色内心的悲伤和绝望。而最具先锋的画面,则是武训梦见地狱天堂的景象。宏大,魔幻,在当时看来,震撼无比。
当然,几十年后再看,电影画面的确显得有些粗糙。但蕴含在电影中的哲思,依然在今天振聋发聩。
陶行知曾这么评价武训:「他为兴学而生,为兴学而死。」武训虽然只是个没有文化的乞丐,但他很早就意识到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之后又在别人的提点下意识到,念好了书就可以做官,也能帮助更多的穷人。
武训办义学的初衷,恰恰体现出了教育的两面性。一面,是功利性。读书的目的为了当官,实现阶级跨越,摆脱贫穷的生活。另一面,是理想性。希望通过读书来增进自己的知识见闻,利用读书所学,来实现众生平等的愿景。
在武训眼里,这两者似乎可以完美结合在一起。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功利读书恰恰是最主要的选择。「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如真谛一般一代传至一代。勤学苦读,个人奋斗,大多是为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不能否认读书功利论的存在。但同时,也不应该将读书的目的仅限于功利。唯功利主义的读书,只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人们不再真正地做学问,也不再真正地利用所学知识反馈社会、服务民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某高校的抢话筒事件。一位老师在讲台上,大肆宣扬功利性内容。结果被学生夺走了话筒。
他说,学生们读书就是为了钱,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因为金钱就是力量,有钱就有一切。
进而上升到改良基因论。说,我们成绩好的人最好要找外国人结婚生子。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杂交出更好的精英。
这种通过功利性鼓励学生读书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营造了以学历为区分的阶级感。久而久之,学历的高低,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翻看今天的招聘网站,就能发现,学历早已严重内卷。曾经一度连过去瞧不上的保安、街道办等工作,都开始要求硕士、博士甚至更高的学历。
在同为赵丹主演的《李时珍》一片中,也有相似的情节。李时珍所处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每个读书人的终极目标,都是考取功名。只知道死背科举考试需要的四书五经,却对真正有用于民的知识嗤之以鼻,视之为杂学。甚至于,医学、草药学、工程学等在当时都不被视为真正的学问。
李时珍极其厌恶这般风气。他一心想重编《本草》,惠及百姓。但也正因为怀揣这般与世俗传统相悖的观念,李时珍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眼中的「旁门左道」。
李时珍所遭遇的困境,完全是因为时代因素所造成的。不愿屈就于盛行的功利之风,反而只愿执着于自己渴求的济世救民。倘若从世俗的角度看,李时珍无疑是失败的。但若从历史的角度看,他无疑流芳百世,名传千古。
孙伏园曾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篇小说,鲁迅回答说是《孔乙己》。随后,鲁迅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在鲁迅看来,孔乙己苦难的根源完全来自于所处社会的凉薄。并非他不愿脱下长衫,而是脱下了长衫也没有出路。就像有网友评论的那样:脱下了长衫,才发现自己是骆驼祥子。在那样的社会中,拼命劳动的祥子,至死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年轻人拿孔乙己自嘲,终究是因为自己的进退两难。「长衫」不是心头的枷锁,而是在意识到「丁举人」的生活与自己无关后,仅存的体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陷于这样的困境,出不去。而且太多功利思想的灌输,已逐渐让教育失去了初衷,使得年轻人更容易变得茫然无措。
罗翔曾在《致法学新人的第一封信:关于读书》一书中这么写道:「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于你取得多少辉煌,而是在挫折中,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武训穷尽一生,修建起三座义学。但是之后却都被官府收走,一番心血付诸东流。
最后,武训只留下一句话。他告诉孩子们:你们都是庄稼人的孩子,咱们都是穷人你们念好了书,可千万不能忘掉了庄稼人千万不能忘掉了我们穷人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既是一个社会长久的教育思辨。更是每一个个体永恒的命题。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助理编辑:哒哒
-
- 《长月烬明》口碑如何 删减的内容有哪些
-
2023-04-14 16:21:56
-
- 镜双城小说结局怎么样(镜双城原著小说结局如何)
-
2023-04-13 18:37:17
-
- 郝蕾结过几次婚 郝蕾为什么被李光洁抛弃
-
2023-04-13 18:35:02
-
- 斗罗大陆唐三最后打败比比东了吗(斗罗大陆唐三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
-
2023-04-13 18:32:48
-
- 欲望号快车影评 机械身体对人产生生欲望幻想
-
2023-04-13 18:30:33
-
- 杨紫为吴亦凡新歌打call 杨紫吴亦凡合作新剧青簪行或将播出
-
2023-04-13 18:28:19
-
- 记忆碎片影评 一部少数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
2023-04-13 18:26:05
-
- 徐磊导演电影《远大前程》杀青 王传君首搭徐朝英共赴“人生癫疯”
-
2023-04-13 18:23:50
-
- 汉武帝平阳公主结局(平阳公主历史简介)
-
2023-04-13 18:21:35
-
- 你是我的荣耀中饰演乔晶晶的人叫什么(乔晶晶是什么电视剧)
-
2023-04-13 18:19:21
-
- 诺兰电影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是为了不投降
-
2023-04-13 18:17:07
-
- 人民的名义侯亮平老婆钟小艾(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的妻子钟小艾是啥背景?答案在
-
2023-04-12 22:26:18
-
- 人间失格韩剧哪里可以看 六大精彩剧情抢先看
-
2023-04-12 22:24:03
-
- 九尾狐传神怪传说剧情解析 千年九尾狐是最高级存在
-
2023-04-12 22:21:49
-
- 和全剧组女演员都拍吻戏是什么体验?
-
2023-04-12 22:19:34
-
- 恐怖片花式营销,谁最骚?
-
2023-04-12 22:17:19
-
- 好好的影后,被弟弟毁了
-
2023-04-12 22:15:05
-
- 港片最被低估的喜剧大师,也走了
-
2023-04-12 22:12:51
-
- 曾拍过最牛的动作片,如今却无戏可拍
-
2023-04-12 22:10:36
-
- 对不起,逼她退圈,也救不了内娱
-
2023-04-12 2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