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网文 > 正文

​作家刘知侠和小说《铁道游击队》的诞生

2023-11-18 20:26 来源:秀网 点击:

作家刘知侠和小说《铁道游击队》的诞生

1954年1月,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立刻风靡全国,深受读者喜爱。至今,这部长篇小说的总印行量达400万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所出版长篇小说的发行量之最,在全国出版的长篇小说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后来,《铁道游击队》还多次被拍成同名电影、电视剧,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红色经典”作品。那么,《铁道游击队》这部优秀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作者刘知侠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作品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刘知侠(1918-1991),原名刘兆麟,曾易名刘痴侠, 发表作品时改为刘知侠,1918年2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现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道清铁路就从刘知侠家柳卫村村边经过,刘知侠曾经这样回忆:“一天到晚都能看到南来北往的火车,火车的耶咣当爷声伴随着我的童年。”刘知侠时常跟在铁路道班房里当护路工的父亲和工友们闲聊,听到许多发生在铁路上的传奇故事。由于家境贫寒,刘知侠小时候不得不在铁路边上捡煤核,在荒堤上放猪;也从小就学会了扒火车,还在火车站当过义务练习生。他熟悉铁路职工和火车上的生活, 对行车的规章制度和运行规律了如指掌,和铁路建立了特殊的感情,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刘知侠11岁那年才进入当地一所半工半读的小学。小学毕业后,多亏校长李祥芝说服他父亲,他才得以继续上学并考取了县城省立第十二中学 (即现卫辉中学)。李校长资助学习优秀的刘知侠读了两年书,李校长不幸去世后,刘知侠就失去了学习机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知侠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黄河以南谋生。1938年3月,作为一名进步的、喜好文学的爱国青年,刘知侠怀着满腔革命热情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翌年5月毕业后,留校从事军事教学,先后任抗大分校区队长、队长和军事教员。这年冬天,为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组建了抗大一分校,他随校东迁到山西太行山区。在行军路上,表现突出的刘知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他21岁。

因为刘知侠在家乡曾经上过几年学,而且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又能读书写字,部队首长和战友们就鼓励他拿起笔来。就这样,刘知侠一手拿着枪,一手握起了笔。1940年春节过后,刘知侠开始在《抗大文艺》上发表作品,同时从事搞墙报、写美术字、画伟人像等宣传工作。于是,有文艺特长的刘知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团担任领导工作。戎马倥偬间,他每天坚持写战地日记,记下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小本本日积月累,成为他记录历史和进行创作的宝贵资料。

1941年冬,抗大文工团随部队进入华东战场。当时敌人集中5万兵力, 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拉网战术”的大“扫荡”,控制了所有的村庄、山头和道路。文工团也被包围在沂蒙山的中心地带。为了减少伤亡,成功突围,文工团的团员们分成两个分队向外突围。刘知侠带领一支分队向外冲了7天,终于胜利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在敌人大“扫荡”即将结束时,文工团又进行了第二次突围。组织上决定,包括文工团在内的300多名非战斗人员,从沂蒙山转移到东南滨海地区,而且要在一夜之间穿过80里被敌人重点控制的丘陵和平原地带。突围至午夜,估计已行军四五十里路,到达一个丘陵地带,因为夜里起雾,与担负掩护任务的连队失掉了联络。刘知侠召集大家果断决定:不能再找连队,我们得争取时间加快脚步向南冲出去,摆脱目前的危险处境。刘知侠把手上有枪的人挑选出来,把手榴弹也集中起来,临时组成两个战斗班,一个由他率领在前边冲,一个由协理员负责做后卫。刘知侠带着通讯员亲自去找向导,在找向导的时候,一次误入了敌人的伙房,一次误入了伪乡公所,幸好都没被敌人发现。天亮前,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早起拾粪的中年人,由他带路,带领绕过一个个敌据点。在这次突围中,刘知侠表现英勇,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铁路边上的贫困生活不仅培养了刘知侠对铁路的特殊感情,而且奠定了他参加抗日的决心。而血与火的战斗历程熔铸了他的人生品格,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战斗员和宣传员。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莒南县抗日根据地召开英模大会。根据地的报刊记者和编辑人员都参加了大会,一面帮助会务人员整理和编印英雄模范的事迹材料,一面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采访。刘知侠所在的《山东文化》编辑室也加入到了这一工作中。

就是在这次英模会上,刘知侠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的徐广田,被铁道游击队战友们的惊人事迹深深地吸引。

铁道游击队是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在枣庄成立的一支抗日武装,始称“枣庄铁道队”,正式建队称“鲁南铁道队”,隶属鲁南军区,有队员300余人。他们以微山湖为依托,劫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在铁道线上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铁道队还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和千余名将士成功越过津浦线。他们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所创造的传奇事迹轰动了整个华东战场,被鲁南军区政治委员肖华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被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称为“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刘知侠从徐广田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得知,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们,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他们便衣短枪,在敌人据点里摸岗哨、打特务,在铁路上袭击火车,神出鬼没地消灭敌人。不仅在军事上牵制敌人兵力,配合山区主力作战,而且夺取敌人的军事物资、武器装备来支援根据地。他们灵巧机智的战斗使得敌人闻风丧胆,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信心。刘知侠说:“铁道游击队的斗争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激起我强烈的写作愿望,我决心要把他们所从事的战斗从文学上反映出来。”

英模会后,刘知侠对铁道游击队中队长徐广田和政委杜季伟又做过多次访问,对铁道游击队的整个对敌斗争经历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对他们进行的一些重要战斗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刘知侠开始对所采访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构思,并确定用“章回体”的形式来表现。在动笔前,他经常把采访到的铁道游击队的杀敌故事讲给同志们听,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由于讲多了,大家也听惯了,有时人们正在聊天,看见刘知侠走过来,就高兴地说:“看,铁道游击队来了!”于是纷纷要求“再讲一段儿”。刘知侠后来说,这种讲述也是构思、补充的过程,对于写作很有帮助。

书稿第一部分写成后,以《铁道队》为题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两期。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反响,战士们争相传阅。不久,刘知侠接到了铁道游击队领导的来信,信中说像徐广田这样的英雄人物,铁道游击队还有一些,因为对敌斗争任务比较重,他们只能派徐广田一个人去参加英模会。“如果你能够到我们这里来,和我们一道生活一段时间,对我们的战斗生活做多方面的了解,一定会比现在写得更好。”

刘知侠感到这实际上是对作品有意见,“我仅仅根据徐广田和杜季伟两人提供的材料,不到实际斗争生活中做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就凭一时的热情,匆匆地动笔写出来拿去发表,这太不慎重了。”为此,他把《铁道队》的写作暂时停下,已写出的那一部分稿子也停止连载。他决心到铁道游击队去,亲身体验他们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作品更能反映出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的真实风貌。

1944年,刘知侠第一次去铁道游击队。当时枣庄、临城还有敌人,刘知侠绕道南边过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和这些英雄好汉们在一起生活,大碗喝酒,谈笑风生。他们热情、爽直、机智、勇敢的精神强烈地感染着刘知侠。一有空闲,刘知侠就向他们采访多年来在铁道线上英勇歼敌的事迹。刘知侠还走遍了微山湖畔和铁路两侧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访帮助过游击队的铁路工人、渔民、农民以及潜伏在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的 “关系”。他们都与铁道游击队有着生死之交,谈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杀敌故事。这次采访,使刘知侠对游击队在铁道线上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感受,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芳林嫂” 等人物的原型就是在这次走访中发现的。刘知侠和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铁道游击队队长刘金山还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一支轻型驳壳枪当做礼物送给了他。

1946年5-6月间, 刘知侠再次奔赴铁道游击队所在地枣庄。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考虑到和平时期解放区铁路的建设,鲁南区党委决定以铁道游击队的骨干为基础,在枣庄成立了鲁南铁路管理局, 由铁道游击队原来的干部靳怀刚任局长,刘金山任副局长,王志胜为铁路工会主席。大部分骨干都分配到铁路上当段长、站长了。而政委杜季伟调任中共枣庄市委书记。铁道游击队清一色日式武器装备的长枪中队,仍保留下来,作为铁路局的警卫武装。刘知侠去枣庄时,1000多伪军还控制着“中兴煤矿公司”与我作对,据说他们被徐州国民党部队收编,但我军不承认他们是国民党部队,仍把他们作为拒降的汉奸队消灭了。刘知侠与铁路局警卫部队一起参加了这次战斗,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刘知侠找到这些昔日的铁道游击队英雄,进行深入、详细的采访,又补充了大量新的材料,于是开始着手撰写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当时,在根据地盛行写先进人物的真人真事,如果有人把先进事迹写成小说,别人就认为是胡编乱造。因此,刘知侠开始写的也是真人真事。如草创时期的开炭厂,两次打洋行,在临枣支线上搞机枪、打票车,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打岗村等,都如实写下来。每写一章,都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队员往往说:“老刘,你写这些战斗时,不要忘了把我也写上去啊! ”而刘知侠认为,尽管《铁道游击队》中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但不可能把这几十个人都写上去,必须浓缩和概括,使人物典型化。比如,先后有4人担任过铁道游击队的政委, 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番传奇经历,他便根据4个政委的个性和特点,以杜季伟为主塑造了政委李正的形象。而“芳林嫂”的生活原型也有3个, 也只能浓缩为一人。因而,《铁道游击队》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其中的故事、人物,却不是编造杜撰出来的, 他们都是当时战斗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就在刘知侠完成提纲、准备动笔写作之际,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几十万的兵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在这战火燃烧的危难时刻,刘知侠不得不暂时打消了写作《铁道游击队》的念头,作为山东兵团《前线报》 特派记者, 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并写出了大量反映淮海战役的小说和纪实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 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党组成员。1952年,刘知侠请了一年长假,再次将未完成的《铁道游击队》写作提上了日程。

由于事隔多年,为了重温当年铁道游击队以及整个抗战时期的斗争情形,唤醒当年与铁道游击队共同生活、参加战斗的激情,刘知侠又找到了小说中人物李正和王强的原型——杜季伟、王志胜等采访;又一次到鲁南去寻找当年铁道游击队的主要战场——早已坍塌的炭厂、洋行、打票车的三孔桥等;又夜宿微山岛,访问了这一带村庄的老百姓。乡亲们听说“铁道游击队的人”又来了,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都围了上来,生动形象地描述着当年铁道游击队在这里奋勇杀敌的故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抗日战争画卷就这样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颂着,铁道游击队队员们过去在那里所经历的英勇顽强的战斗, 如同昨日刚刚发生。刘知侠不仅领会了队员们奋勇杀敌的精神,而且捕捉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细节。

从鲁南回来后,刘知侠就开始在济南大明湖畔赶写小说。据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后来介绍说:“现在《铁道游击队》已经得到读者的认可,但知侠写成这本书颇费周折, 一个初中学历的人想驾驭这样一部小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更加立体、生动地塑造英雄形象,力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抗日英雄,他还专门剖析了一遍《水浒传》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上尽可能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与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使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潮。”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中如是说道。

从1943年“英模报告会”与铁道游击队英雄偶然邂逅,让刘知侠萌生写作此书的念头,随后几年他数次深入实地采访,到最后成书,历经整整10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于1954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 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震撼,成为当时各个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群众的抢手读物,迅速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读耶铁道爷,忆抗战”的旋风,青年、学生们举办读书会、朗诵会,重温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和千里铁道线上那来无影去无踪、激动人心的浩荡战法。“铁道游击队”成了那个年代令人热血沸腾的代名词,作品中的英雄更是成为社会群体崇拜的偶像,以至于“走火入魔”。据当时《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青年读者说:“有一阵子我老想爬上奔驰的公共汽车。”甚至出现了“起名热”,小说中“王强”、“小坡”等英雄的名字,也被很多年轻父母用来为子女们起名。

《铁道游击队》 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较早的长篇小说之一,那史诗般的篇章带领人们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使铁道游击队的光辉事迹广为流传;而铁道游击队精彩、 传奇的战斗故事又为作品增色添彩,使其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书。由作者刘知侠亲自担任编剧的《铁道游击队》也拍成电影,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陶醉了无数观众。接着又被改编成连环画、山东评书、交响音乐等,并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越等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打击侵略者的传奇经典,在各国拥有众多的读者。刘知侠因此一举成名, 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

1959年,刘知侠出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以后,刘知侠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芳林嫂》等多篇作品,出版了《沂蒙故事集》。微山湖、沂蒙山、铁道线上的战斗生活,成为刘知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国内4家出版社同时推出《铁道游击队》,列入《共和国经典名著丛书》和《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同年,刘知侠的遗作《受降,在微山湖畔》首次公开发表,并荣获全国红河杯“目击者窑血肉长城”征文中惟一的一等奖。5卷本《知侠文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34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也拍成播出。这部红色经典所记录的那段浸透了血与火的烽火岁月,已经凝固成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