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生活 > 正文

​徐积锴:徐志摩独子,103仍健在,说母亲不恨林徽因,同情陆小曼

2023-12-07 04:51 来源:秀网 点击:

徐积锴:徐志摩独子,103仍健在,说母亲不恨林徽因,同情陆小曼

“把孩子打掉吧!”

1921年7月,张幼仪来到欧洲与丈夫徐志摩同居不到一年,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然而,当她带着兴奋,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徐志摩的时候,丈夫的反应却让她很是错愕。徐志摩没有像其他快要当爸爸了的男人那样高兴,而是一脸阴沉。

这还没完,徐志摩接下来的一个做法,更是一把将张幼仪推到了人生之中的至暗时刻——徐志摩向她提出了离婚。

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是什么原因让徐志摩这么绝情,居然毅然决然地抛弃正在怀孕的妻子?

长辈包办,张幼仪嫁给徐志摩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江苏宝山的一户富贵人家里。

父亲张润之在医学行业颇有成绩;二哥张君劢是中国早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哥张嘉璈则是“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这一强大的家庭背景,让张幼仪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

1912年7月,“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刚成立不久,张君劢和张嘉璈便想方设法把张幼仪送了进去,让她成为该校的早期学子之一。

本以为,张幼仪会一直留在校园里,走许多民国才女都会走的道路。然而,家人给她安排好学习之路的同时,也为她安排好了另一件事情——婚姻大事。

1913年的假期,张幼仪回到了家里。一天,二哥张嘉璈带着一张一个年轻人的独身照来找她,上来就把照片交给了她,让她看看对方怎么样。

看着张幼仪那迷惑不解的样子,张嘉璈直接步入了主题地说:

照片上的年轻人名叫徐志摩,自己很欣赏徐志摩的才华,如果张佑仪满意,他愿意为他们的婚事牵桥搭线。

也许是对徐志摩产生了兴趣,又或许是早已习惯了家人的安排,没有拒绝,张佑仪便羞怯地回答:

我没意见!

看到张幼仪没有意见,张嘉璈当即就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生如写信,表达联姻的想法。不久,徐申如回信

“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徐、张两家长辈马上着手完成定亲仪式。就这样,13岁的张幼仪成了16岁的徐志摩的未婚妻。

徐志摩

对于这桩婚事,徐、张两家的长辈们是很满意的,张幼仪或许也对从未见面过的未婚夫充满了期待。

只不过,这其中有一个人一直不高兴,这个人就是准新郎官徐志摩

正式定亲之前,徐志摩也从父亲那里看到了张幼仪的照片。但是,看着这个即将要嫁给自己的小女孩,徐志摩却没什么兴趣,脱口而出就对旁人说:

她看起来像个土包子!

然而,有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无论徐志摩满意与否,他无力反抗,只能接受包办婚姻的事实。

在订婚两年后的1915年,年满15岁的张幼仪嫁到了徐家,成了徐志摩的原配。

无论如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本是一个喜庆的开始。

婚姻是托付一生的契约,完成婚礼只是达成契约的一个程序,要使夫妻俩百年和好,还得是夫妻双方找到平衡点才行。

可是,因为徐志摩一个人的不高兴、不满意和发自内心的排斥感,并由此而在后来的日子里进行一系列的逃避行为,为这一桩婚姻的前景带来了隐患

徐志摩四处奔波,夫妻形同陌路人

新婚不久,徐志摩就撇下新娘张幼仪,独自一人到北方求学去了。

过了几年,在父亲的强烈催促下,躲无可躲,徐志摩这才被迫回家,让已经18岁的张幼仪怀孕,以满足父母抱孙儿的心愿。

1918年,张幼仪为他生下了长子徐积锴。

然而,就像走过场一样,儿子刚诞生,妻子还在坐月子,徐志摩又要远走他乡

这一次,他去的不是国内的某一个地方,而是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他要到那里去深造。

1920年秋,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后,徐志摩转身去英国了,没有回家的打算。

这时,徐积锴已经两岁,不再依赖母亲在身边。认为夫妻不宜长久分居,与亲家沟通的同时,作为二舅哥的张君劢给徐志摩写信,让徐志摩在欧洲接待张幼仪。

迫于压力,徐志摩勉强答应,此后“破例”给张幼仪写信,邀请她到欧洲去共同生活。

收到来信三个星期后,张幼仪乘船来到了法国的马赛港。在那里,徐志摩早已恭候多时了。

夫妻久别,漂洋过海再次重逢,这样的场面应该很感人才对。然而,结婚的几年里,徐志摩和张幼仪还没有培养出感情,所以见面之时,徐志摩的举动让张幼仪终身难忘。

张幼仪回忆说:

“他(徐志摩)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而这令人难堪的接触只是一个开始。

徐志摩

在法国停留不久,夫妻俩便从巴黎乘坐飞机前往伦敦。

是张幼仪人生第一次坐飞机,既手足无措,也感到身体不舒服,半路上就晕吐了

看妻子这副狼狈的样子,徐志摩没有心疼,反倒开始冷嘲热讽起来,用异常嫌弃的口吻说:

“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

以前,是徐志摩对别人说这句话;现在,他却直接说给张幼仪听。明摆着,他一直对张幼仪的到来耿耿于怀,心里面很不舒坦。

不过打脸很快就来了。刚嘲讽完张幼仪,徐志摩转身也吐了一地。

见此情形,张幼仪轻轻地补上一句:

“哦,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如果徐志摩爱上张幼仪,哪怕是喜欢上她,那夫妻俩此时此刻的互怼场面肯定是诙谐而又温馨的。只可惜,这只是一个假设。

来到伦敦,夫妻俩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同居生活。

伦敦不比国内,不仅物价高,人力的费用也很高。所以,在伦敦生活的那段时间里,都是张幼怡一个人在伺候徐志摩。

只不过,张幼仪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应,哪怕是她像个丫鬟一样当牛做马,徐志摩也没有正眼看过她一次。

与冷漠和嘲讽相比,整日整夜的沉默才是情侣间或夫妻间最致命的打击。

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徐志摩就一直用沉默去“惩罚”张幼仪,他少言寡语,有时甚至连话都懒得说。

张幼仪和徐志摩

其实,徐志摩也有爱说话的时候,每当家里有朋友来访之时,他都说个不停,像泄洪一般滔滔不绝。

然而,在张幼仪的耳中,她却一句话也听不懂,因为徐志摩全用英文去表达,完全把她当成了空气。

丈夫为何这般针锋相对?

后来,张幼仪才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一个消息:一个名叫林徽因的16岁小女孩也在伦敦,她勾走了徐志摩的魂。

为追求林徽因,徐志摩让妻子堕胎、离婚

要比徐志摩早一点,在1920年春季的时候,林徽因就中断了在北平中学的学业,跟随父亲一起来到伦敦。

那时,尽管林徽因只是一个16岁的小女孩,但满身才华已经洋溢于表,让她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成熟一些,懂事一些,也更具魅力一些

林徽因

当年9月,凭借优异的成绩,林徽因考取了伦敦的圣玛利亚学院。因为这事儿,她的父亲把她留在了英国。

9月24日,在海上颠簸一段时间后,徐志摩也来到了伦敦,不久成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特别进修生。

在这里,徐志摩受到了文学的洗礼;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如仙女降世般的林徽因。

在《林徽因传》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在月光照耀下的浅雾里,徐志摩与林徽因肩并肩地在康河岸边漫步,徐志摩突然对林徽因说:

“徽因,在这样的时候,你最想干的一件事是什么?”

林徽因笑而不语,伸手摘下一片柳叶,然后轻轻地把柳叶衔在嘴上……

林徽因、康河、康桥都给徐志摩留下了满满的回忆,自此以后,他开始创作诗歌。

在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序》中,他毫不言讳地说:24岁(1920年)之前做的事与诗无关

也难怪,已经把爱上林徽因当成自己诗意人生的开始,在法国码头接张幼仪之时,仿佛见到的不是自己的原配夫人,而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因此,徐志摩才摆出一副苦瓜脸。

只是,心里爱的是林徽因,生理上,徐志摩却很诚实,一直让夫人张幼仪陪自己。

1921年7月,来到欧洲不到一年,张幼仪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肚子越来越大。

本以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生命会让丈夫对自己好一些,多看自己一眼。但张幼仪想错了,当她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知给徐志摩的时候,却被泼了一脸冷水。

徐志摩的态度很冷漠,希望她把孩子打掉,而不是留下来。

张幼仪

如遭遇晴天霹雳一般,听到徐志摩这么说时,张幼仪顿时整个人都被震慑到了。

为了确认徐志摩的说法,张幼仪弱弱地询问:

“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看张幼仪还不明白,还提出这个质疑,徐志摩一下子就暴跳如雷,非常冰冷地说: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而打掉孩子只是徐志摩不想对张幼仪和孩子负责的一个开始。接下来,徐志摩的一个举动才令张幼仪终身难忘。

就在张幼仪怀胎的第二个月,徐志摩向她提出了离婚,无情地把她推入到人生之中的至暗时刻。

这个时候,张幼仪除了哭泣还是哭泣,对丈夫的绝情丝毫没有办法。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刻,张幼仪一直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认为是自己与徐志摩在思想上存在差异,因此丈夫才想离开自己。

直到有一天,她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了一件事以后,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她和徐志摩婚变得真正原因是,徐志摩在与她同居之前、之中和之后,徐志摩一直都在追求林徽因,不断地在她与林徽因两人之间徘徊。

了解了这件事,张幼仪不再犹豫、挣扎,同意了离婚,让徐志摩去追他心目中的那个爱。

可是,怀着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英国,张幼仪接下来可怎么办?

果断生下孩子,在悲伤中涅槃重生

徐志摩刚说完离婚的事情,就头也不回地摔门出去了,离开了所租的小房子,让张幼仪一个人呆在那里。

没有了徐志摩,张幼仪顿时感觉像是被抛弃在一座孤岛上一样,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她只能向也在欧洲生活的二哥张君劢求助,随后在二哥的帮助下,先来到法国,后去了德国。

在德国,张幼仪想通了所有的事情。虽然离婚,但她没有把孩子打掉,坚持要生下来,就算是一个人也要把孩子抚养长大。

怀胎十月,她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取名“彼得”(中文名“徐德生”)。

就在这时,徐志摩终于回来了,但并不是去看他们母子俩,而是想让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真正地“放他自由”。

看到丈夫如此决绝,张幼仪没有挽回,痛苦地签下了字。那一年,她22岁,徐志摩25岁,他们的婚姻仅维持了7年,聚少离多,都解脱了。

刚从前妻这边脱身,徐志摩接着继续火力全开地追求林徽因,他充满激情地给林徽因写了许多的诗。

在《草上的露珠儿》、《月夜听琴》、《青年杂咏》等诗中,徐志摩用情至深,把对林徽因的爱都写了进去。

而张幼仪没有在悲伤之中消沉下去,而是化悲愤为力量,像黑化了的黑天鹅一样,在失败的婚姻里涅盘重生。

一边,她雇佣了保姆,将自己从繁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另一边,她自主地学习德文,随后考取裴斯塔洛齐学院,不断地提高自己。

恢复单身之后,张幼仪的前景越来越好;可在徐志摩这边,自从离开了张幼仪,许多事情都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也没能做到事事如意。

求爱林徽因无果,徐志摩转身娶了陆小曼

也许是看到了徐志摩的本性,尽管受到徐志摩浪漫而狂热的追求,但林徽因很冷静,她没有接受徐志摩,转身嫁给了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与梁思成结成了神仙夫妻。

追不到林徽因,似乎徐志摩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是,徐志摩对“自由恋爱”依然那样执着,没有动摇过,所以也没有感觉损失了什么。

1922年10月,徐志摩返回国内,开始在各大高校中任职。不久,他遇到了人生之中的第3个女人——陆小曼。

同是这一年,19岁的陆小曼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徐志摩的好朋友王赓。随后,在王赓的引荐之下,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

王赓和陆小曼

都说朋友之妻不可欺。然而,徐志摩只认得“真爱”,并不在意什么“朋友之妻”,趁着王赓到哈尔滨任职的间隙,他终日和陆小曼混到一起,最终产生了感情。

1926年,在恩师梁启超的主持下,徐志摩娶了陆小曼

徐志摩本以为,他与陆小曼之间是真爱,未来只会一片光明。哪曾想,从他们结婚的那一刻起,他落魄的下半生正悄然拉开序幕。

陆小曼非常热衷于上海的夜生活,在夜总会、歌舞厅、戏院等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每当她想要消费时,一般不问价格,也不考虑需求与否,只是一股脑儿地一掷千金。

此外,她还在别人的引导下依赖上了鸦片。

慢慢地,徐志摩扛不住了,只能通过到处打工来维持开支。

生活作风方面,其实陆小曼爱的也并不只有徐志摩一个男人,还有许多的公子哥。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与她同居了几十年的翁瑞午。

为了填补陆小曼的欲望黑洞,徐志摩一个人打多份,拼命挣钱。只不过,无论他多么努力,日子始终越过越长,时常捉襟见肘。

就在他整日为钱发愁的时候,他的前妻张幼仪却正一步步地走向人生巅峰,与陆小曼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1925年,爱子彼得因病夭折,悲伤了一阵子之后,张幼仪在第二年回到了国内。此后,她在事业上慢慢走向成功。

张幼仪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课,后在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的二哥的帮助下,成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如果早知道自己的下半生会如此不堪,而前妻居然这么厉害,徐志摩也许会重新考虑要不要与前妻离婚。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就曾头一次低头,开始正视张幼仪,非常感慨地说:

“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很显然,事业上的蒸蒸日上,俨然如一个女强人,张幼仪用实力改变了情夫徐志摩对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她还厉害到让徐志摩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实在太缺钱了,当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等人准备创办一家服饰公司的时候,徐志摩主动成了合伙人之一。而这一家公司刚开业,张幼仪就成了总经理。

峰回路转之下,接间地,张幼仪和徐志摩成了合伙人的关系。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样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

张幼仪和徐悲鸿

1931年11月19日,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徐志摩坐上了一辆前往北京的飞机。

但是,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34岁。

就这样,张幼仪算是彻底地与徐志摩断开联系。

徐志摩是没了,只不过因为他一个人,张幼仪和林徽因、陆小曼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围绕着徐志摩,不知她们之间曾经产生过多少的恩怨情仇。

徐积锴说,母亲很同情陆小曼

1955年4月1日,再也扛不住病痛的折磨,一代才女林徽因离开了人世。至此,有关她活着时的一切是是非非的指责,都因为她的离去而戛然而止。

在《小脚与西服》这一本访谈录里,张幼仪将自己与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人的过往都告诉给了侄孙女张邦梅。

当说到林徽因时,张幼仪刚开始表现出很不满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当年的离婚过往给她带来的伤害太深了,她一直认为是林徽因勾走了丈夫的魂,这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忘却;

可谈到林徽因去世之后的事,她都释然了。

后来,徐积锴在多个场合中说,母亲(张幼仪)并不恨林徽因,佐证了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中吐露出来的心声。

在林徽因去世10年后的1965年,陆小曼也离开了人世。

与林徽因相比,陆小曼的晚年显得异常凄惨。她离开的时候,只穿一件破旧的棉袄,身边没有亲朋陪伴。

陆小曼

因为没有人收尸,直到1988年,陆小曼才在苏州的东山有一座完整的墓穴。实际上,在她去世之前,她就留下了最后一则遗嘱——希望与徐志摩合葬在一起。

只不过,徐家人并不承认陆小曼这个二媳妇。特别是徐积锴,当听说陆小曼想要和父亲葬在一起的时候,徐积锴写了一封给地方政府的信,公开反对合葬的事。

由于徐积锴的态度已经很鲜明,不好去违背徐家人的意愿。所以,直至今日,陆小曼也未能如愿。

儿子意见不同的是,张幼仪并不反对陆小曼与徐志摩合作,她认为他们是合法夫妻,合葬在一起很合理。

1988年,张幼仪在美国纽约离开人世。

到这一刻,无论张幼仪还有多少秘密没说出来,随着她的离去,当年围绕在她和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人之间的一切恩恩怨怨,也都成为了不可改变的历史,过去就只能让它过去了。

结语

因为徐志摩一人,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搅和到了一起,本没有联系的她们,最终因为他而知道了彼此的存在。

徐志摩是留下了风流,给后人留下了佳话,可也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辛酸,不由得思考“门当户对”和“自由恋爱”的议题。

如果徐志摩和张幼仪一直未分离,徐志摩的日子应该没有那么难过;如果陆小曼与前夫王赓不分开,她的晚年也不至于那么凄凉。

所以,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都得需要人们去思考和寻找合适的答案。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