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生活 > 正文

​唢呐王焦三爷的人生执念: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百鸟朝凤》

2023-12-01 21:00 来源:秀网 点击:

唢呐王焦三爷的人生执念: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百鸟朝凤》

原创首发

文|山月千雪

黄河一线下秦川。

八百里秦川上,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中,掩埋了多少让人垂泪的故事。

《百鸟朝凤》是一个关于唢呐的故事。

唢呐匠人焦三爷,靠着一曲《百鸟朝凤》,成为无双镇一时无俩的唢呐王。

生于斯,成于斯,唢呐是焦三爷一生的执念。

他说: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黄河边上也不能没有唢呐。

01 唢呐一响,百鸟为王

陕西某地,无双镇有金木水火土五个庄子。

焦三爷是水庄人,家有几分薄田,与老伴过着朴素简单的农家生活。

庄稼人的风霜都刻在脸上,但风霜之外,焦三爷的神情中却自有一番傲居在内。

他是无双镇远近闻名的唢呐匠,亲手创立了一个唢呐班子——焦家班。

焦三爷有一手不轻易外漏的绝活——吹奏百鸟朝凤。

十多年前火庄肖老师去世,妻女、亲戚以及学生黑压压的跪了一片,崔三爷为他吹了百鸟朝凤,那鸟叫声活灵活现,以至于那一场哀恸的丧礼在十多年后仍旧能让人记忆犹新。

百鸟朝凤是大哀的曲子,它只为有德行的人吹奏,同时它也是一个唢呐匠人技艺巅峰造极的标志物。

焦三爷老两口膝下寂寞,有过两个儿子,都养折了。

环绕身边,只有一只能听懂人话的小狼狗。

只是,小狼狗也渐渐的变成了老狼狗。

脸上的风霜盖不住,是时候选择个接班人了。

于焦三爷而言,唢呐的传承,需要找有品德的人。

他教过的徒弟不少,七八年来年年都有人学成唢呐,并且最终成为唢呐匠人。

但他的绝活却没有一个徒弟能带走,与其说是徒弟们学不会,倒不如说,三爷把唢呐匠这个身份看的很重,这看家的本事,总想等到老了再传给小辈。

02 唢呐神话,世代相传

土庄的游天鸣,被父亲强迫着过来,找焦三爷拜师。

他的父亲年少时喜欢唢呐,却无人收他为徒,便将这个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在焦三爷来看,天鸣这娃,也是没有做唢呐匠的天分。

拜师第一关,便入不了他的眼。

但这孩子心肠软,有孝心。父亲摔倒了,脸面受伤,他担心的留下眼泪。

是这滴泪,让他成为了焦三爷的徒弟,让他的一生被唢呐禁锢。

蓝玉是和天鸣截然不同的娃,对于吹唢呐,他天赋异禀,焦三爷一眼就看中了他。

两个徒弟环绕身边,口传心授,耳提面命,温情时光就这么匆匆而过。

金庄的查村长过世,焦三爷带着两个小徒弟去见见世面。

孝子贤孙跪在焦三爷面前,恳请为其父吹百鸟朝凤,并承诺钱不是问题。

但焦三爷却坚持不从,他向徒弟们细数了查村长的德行有亏之处,不配享用这至高无上的曲子。

那晚,贪玩的蓝玉怂恿天鸣在草房里学着抽烟,最后导致草房失火,天鸣的唢呐也因抢救不及时而被烧毁。

一把火把黑沉沉的天烧的通红,似乎也在暗示,唢呐匠人的命运也在走向衰败。

事实上也是如此,自此以后,天鸣甚至焦三爷再去出接活,再也没有人将百鸟朝凤奉若上宾,境况一次比一次差。

而横亘在蓝玉和天鸣之间残酷的选择,也随即而来。

能传承百鸟朝凤的徒弟只能有一位。

蓝玉机灵、学习能力强、嘴巴也甜,还会来事,比之天鸣的木讷、慢热和心肠软,大家都认为蓝玉更有可能成为接班人。

在最后的竞技完成后,崔三爷却把专门吹奏百鸟朝凤的金唢呐交到了天鸣手上。

崔三爷说:吹唢呐的好歹是门匠活,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把这活保住并且传承下去。

03 泣血唢呐,跌落神坛

天鸣学成百鸟朝凤,崔三爷亲手把崔家班交到了他手上,告诉他说,以后这就是游家班了。

崔三爷有些落寞,但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可天鸣第一次出活,就遇到了大的难题。当时的人,已经把唢呐看轻了。

事后,天鸣提着烟酒过来谢师,告诉他:现在连接师礼都不行了,要不是办喜事出钱的人是自己同学,报酬也越来越少了。

焦三爷有些失望,但还是想鼓励天鸣,他挖出了埋在地下二十年的陈酿,与天鸣共饮:这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

三杯下肚,焦三爷索性吹起了那只已经快被时代遗忘的百鸟朝凤。

他吹的忘我,吹着吹着便醉了。

他在安抚天鸣,希望他不要气馁,不要放弃唢呐,要坚定的传承下去。

然而更糟糕的事实却是,唢呐匠人的地位日益变低,西洋乐队更受欢迎。

市场的消减,让唢呐匠人们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没有收入,许多唢呐匠人都放弃了乡村去了城市务工,游家班也是如此。

火村村长过世,几个师兄相继出走,连最简单的四台,都凑不齐人了。

看着垂头丧气的徒弟站在自己面前,崔三爷的背更加佝偻了,但是他不服输。

惦着老脸,靠着自己的硬气和师父的地位,硬逼着几位徒弟一起,去给火庄村长送葬。

丧礼上,焦三爷咳嗽不止,他对众人说:火村村长德高望重,是无双镇眼下唯一能担得起百鸟朝凤的人了。

又一次,崔三爷挽狂澜之即到,对于保住唢呐,他仍旧燃烧着自己的余烬,

只是这次,他却再也吹不动了,熟悉的节奏响起,唢呐那端却流出了鲜红的血。

崔三爷得了肺癌,天鸣为他奔走筹钱,他却拒绝了。

行将就木的崔三爷,临死之前都放不下唢呐。

正如他常挂在嘴边说的那句:黄河边上不能没有唢呐。

他卖了家里的那头黄牛,得的钱亲手交到天鸣手上,让他置办新的家伙,让他承诺要将唢呐传承下去。

正逢县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过来,让天鸣去表演一场。

天鸣含泪答应,崔三爷如愿闭上眼睛。

一代唢呐王,就此陨落。

天鸣虽然奉守承诺,唢呐民俗也最终被保存了下来。

但在真实世界里,唢呐匠人的遭遇却并没有起死回生。

故事的最后,天鸣进城去找蓝玉, 他们走在城楼上,看着拔地而起的城市,感慨社会变化之快。

在他们身前不远处,一个吹唢呐的老人正吹的起劲,路过的年轻小女孩将手中的铜板丢入老人面前的瓷缸里。

老人停顿了一下,又旁若无人的再次吹起。

04 匠人精神,永无止境

故事戛然而止,可对于观者而言,思考却才是刚刚开始。

《百鸟朝凤》这部影片,我独自一人进影院观看的,那天的场次,人很少,观者寥寥,大多年纪稍长。

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我仍记得,观影过程中曾经数次泪目。

焦三爷说怕自己心软,早早的离开家里,等到蓝玉走后才回家。

一老一小,两个人在相反的路线上,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

游天鸣的唢呐班子与西洋乐队班底,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里,二者竞争。

一众匠人吹得奋力,而西洋乐队那边的人群却越聚越多。

焦三爷已经病危,在牛棚里无力的为牛刷毛,第二天把牛卖了。

以及最后一幕中,那个在城楼上吹唢呐的老人。

观影出来,只觉得心里很沉重。

虽然我与故事中的时间背景、地域背景都有距离,可我却觉得里面的人物都好像有记忆中某个人的特质。

而且巧合的是,记忆那些人,也不再出现在生活中了。

例如小时候我曾看见过的补塑料盆的匠人、铲刀磨剪的匠人、穿街走巷卖糖葫芦的老人。

我们在城市,每天都参与改变,也每天都在经历失去。

从某种角度来说,民俗的替代是必然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去保护这种文化,让他留存起来。

但终究,很难再次达到它记忆中的那种高度。

秦川上黄河水仍旧奔流不息,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

我们,终将成为时代的背面。

被匆匆而过的时光掩埋,直到没有声响。

END

原创不易,且写且珍惜。

如观点不同,可理性讨论。

我是山月千雪,一个在写作路上奔跑的90后。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击关注。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