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生活 > 正文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单介绍

2023-09-14 13:31 来源:秀网 点击: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

1.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单介绍 2.中秋吃月饼的由来简要 3.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4.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来历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单介绍

因为月饼是一种象征。月饼成为我们中秋节必吃的一种食品,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也代表着人民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向往。

很多人都认为是跟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其实嫦娥奔月只是我们的一个神话传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所以很显然吃月饼并非真的是为了纪念嫦娥而形成的一个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暴政,朱元璋联合各路义军计划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为了传递消息,刘伯温想出了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夹在月饼中,以互赠月饼传递消息的办法。

后来,朱元璋推翻了蒙古统治建立了明朝,还以月饼赏赐下属庆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慢慢的在民间传开来。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单介绍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简要

传闻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端。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殿内盛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一起的饮食习俗。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一起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顾主”。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出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称谓的来历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简要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和传说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来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为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于是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出现专门从事胡饼制作的饼师和卖胡饼的店铺。据说一年中秋,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太宗嫌“胡饼”不雅,贵妃举头望月,“月饼”二字脱口而出。从此“月饼”取代“胡饼”的名称在民间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过中秋,喜欢吃一种叫“宫饼”的食品,“宫饼”又叫“小饼”,其实就是月饼。不过馅已比从前细致了许多。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说明面中掺入了油脂和鸡蛋,饴,说明馅里加入了糖类或果类,与现在的月饼已十分相似。

明代中秋吃月饼不但民间十分普及,而且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得月饼不仅好吃而且好看。

清代月饼品种繁多,制作工艺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咏月饼诗》,写道“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把月饼的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说明了当时月饼制作工艺的精湛。

时至今日,中秋月饼和端午粽子、元宵汤圆一样,已成为人们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月饼受人喜爱,不仅因为好吃,还因为它象征着团圆和祥瑞;吃月饼时,一家人可以围坐一方,遥望天上明月,祈盼人间太平。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来历

以上就是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单介绍的全部内容,以及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