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生活 > 正文

​朝鲜被中国统治过吗

2023-06-01 19:49 来源:秀网 点击:

朝鲜被中国统治过吗

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国家,是商朝后裔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

这个古政权灭亡后,紧跟着的国家是由燕国人卫满建立的“卫满朝鲜”。

当然,韩国人不承认有箕子朝鲜的存在,为了加强民族荣誉感,韩国人杜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檀君朝鲜”。

但这个“檀君”是神话人物,既无考古,也没信史依据。所以不管韩国人怎么说,朝鲜半岛最早的国家,肯定是由中原人建立的。

时间来到西汉。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发兵五万,灭了卫满朝鲜,并在朝鲜半岛上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

当时,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的中原人担任。

所以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中原王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中原统治范围内。其统治形式与中原其它郡县无异。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四郡之后,其对半岛南部也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如果西汉不是过早的灭亡,整个朝鲜半岛可能都会被纳入西汉的统治范围内。

不过随着西汉的灭亡,东汉的建立,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公元36年,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由于他是以郡国起兵造反,并且在征战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以郡国兵为基础的敌对力量。所以刘秀统一全国后,他就把原来的地方兵役制度给改了。

西汉时代,是全民兵役制度。地方郡国长官每年都要组织本地符合条件的青壮年进行集体军事训练。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直接就是军管制度。当时每一个郡国单拧出来,都有极强的军事实力。比如李广在上谷郡担任太守期间,不靠中央倾斜资源,仅靠当地的军事力量就足以跟匈奴打得有来有去。汉朝在朝鲜半岛的四郡也是如此,单拧任何一个郡出来都可以吊打半岛南部土著。这种军事威胁力在后来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半岛南部土著部落文化落后,也是他们被汉朝吊打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东汉,就不同了。刘秀继位后,由于他怕地方造反,就把地方的兵役体系(也就是全民皆兵体系)废弃了。这一废弃,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倒是没了,但地方对外族的军事压制同时也没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时代的边防体系相比于西汉,完全可以用形同虚设四个字来形容。

比如东汉末年,凉州造反,地方军被打得屁滚尿流。直到皇甫嵩、孙坚、董卓率中央军紧急驰援后,局面才有缓解。可等中央军一撤,叛军又打得地方军屁滚尿流,就连凉州刺史都被叛军杀了。

东汉在朝鲜半岛的统治也同样如此,面对高句丽和半岛土著的蚕食,地方郡国官员一点办法也没有。因而相比于西汉,东汉在朝鲜半岛的统治范围可谓是大幅度缩水。别说吞并半岛南部了,就连在半岛北部的统治都无法维持。

时间来到三国时代。由于当时混战不止,再加上边患严重。所以魏汉吴三国,都不约而同的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军事动员体系。当时全国登记造册的人口才七八百万人,而军队就有七八十万。这实际上就是全民皆兵了。

至于全民皆兵的结果,那就是地方郡国的军事实力大增。

仰赖于这个基础,在曹魏中期,经过魏将毌丘俭对高句丽两次灭国后,中原王朝又大致恢复了在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其它地区也基本是如此。当时没什么大的外患,因为外患都被三国各自打服了。

不过由于此前司马懿灭了公孙氏,使得东北亚原有的军事平衡遭到破坏(辽东原有的汉人士族遭到屠杀,以致土地空虚)。再加上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担心地方叛乱,把地方兵役体系和州郡兵也一律裁撤了。导致地方武备虚设。(军队裁撤后,地方州郡治安交由“武吏”负责。“武吏”就相当于现在的警察)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晋实际上又恢复了东汉时期的原样。等到西晋中央朝廷和中央军一起完犊子后,别说朝鲜半岛了,整个中原北方都是大崩盘。

时间再来到隋朝。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到朝鲜半岛。因为当时的朝鲜半岛趁着中原无暇东顾,竟然出现了高句丽这种小强政权——全国人口约三百万,军队约三十万。而且还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央集权国家。颇有“小中华”的意味。

中原政权一贯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惩,代我者死”。不怕野蛮民族,就怕的就是一个类似中华的政权出现。以取代自己。

高句丽背着中央王朝另立“中央”,这显然触犯到了中原王朝的底线。所以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代,都不遗余力对高句丽进行了军事打压。

不过打击的效果非常不好,当半岛政权也进化为封建国家后,这就再也不是中原王朝仅靠几万精兵就能消灭的了。所以隋朝四次远征高句丽,唐太宗二征高句丽,都没能像汉魏平定朝鲜半岛一样,一战即胜。

最后,唐高宗是联合半岛南部的新罗国,再加上趁高句丽内乱之际出兵,这才灭了高句丽和百济。

这也可以看得出来,经过几百年发展,割据朝鲜半岛的政权已是鸟枪换炮,仅靠中原王朝的力量已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将其毁灭了。

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后,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直接统治原高句丽和百济国的旧有领土。

当时,唐朝触碰到了半岛最南端,再往南就是大海,没有扩张空间了。再加上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敬仰,这让唐朝人逐步接受了在海东有一个臣服于自己的,浸染华风的藩国存在。说文艺一些,就是“我者中的他者”。

所以唐朝在朝鲜半岛恢复管理后,没有进一步打击新罗。

到了武则天时期,契丹人造反独立,导致唐朝在东北的统治力被大幅削弱,唐朝连辽东的控制都出了问题,对朝鲜半岛自然是无力再行开拓。后来随着渤海国的崛起,旧时高句丽号令东北的景象彷佛重演。唐和新罗之间为了遏制渤海国的扩张,还得时常进行深度合作。至于渤海国,为了对抗唐朝,也走了之前高句丽一样的策略,即结好日本。

这四股势力针锋相对,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局势呈现一片混乱的景象。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军事重心西移,无力再在东面部署重兵。于是这时候,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就被迫由平壤内迁至辽宁的朝阳。等到唐军收缩后,新罗就趁机吞并了大同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当时的疆域,约相当于现在朝鲜半岛的五分之三。

至于唐玄宗之后的唐朝是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就不多说了。

后来统一的新罗分裂,最终又被高丽王朝所取代。中国处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契丹也没有形成帝国形态,大家都无力干涉朝鲜半岛,高丽王趁着这个时候,基本完成了对国内豪族的整合,成为一个封建国家。这个时候,契丹灭不了高丽,中原政权(五代以及北宋)也希望高丽牵制辽国。高丽国趁着这个机会,又向北大肆扩张领土,吞并了平壤地区。这是历史上朝鲜半岛土著政权第一次占领平壤。

金国灭辽后,曾一度打得高丽找不着北。但金太祖无心灭高丽,最终金国和高丽结成了兄弟之邦。高丽国在半岛的统治得到延续。

▼五代十国时期,平壤为高丽国所占

蒙元入主中原后,高丽被灭国,成为元朝的征东行省。虽然行省的长官(丞相)仍由高丽王担任,但如果你把当时的云南视为元朝的一部分,那么高丽显然也应该是元朝的一部分。

明朝建立后,高丽王支持北元,自不量力的与明朝为敌,高丽大将李成桂为避免灭顶之灾,策动兵变推翻高丽王,然后向明朝称臣纳贡。明太祖考虑到朝鲜半岛牵制蒙古的意义,再加上时代确实不同了,明朝欲吞并半岛,成本确实很大。于是他最终同意了半岛称臣纳贡,并赐国号“朝鲜”。朝鲜半岛自此进入了“李氏朝鲜”时代。

清朝建立后的历史不多说了。这里只说两起历史事件。一是明末时,朝鲜欲降清,明朝有意直接吞并朝鲜。二是清末日本崛起,染指朝鲜半岛。清政府为占据主动权,也有意吞并朝鲜半岛。只不过这两次吞并计划最终都因为乱七八糟的原因,没能落实。

从这也可以看出。明清两代对朝鲜半岛的内心OS是:那地太穷,没必要吞并。但真要威胁到了中原王朝的安危,也会考虑吞并。

总的来说。中原王朝并非“一直”不能统治朝鲜半岛。在西汉、曹魏、西晋、唐朝的一段时间里,朝鲜半岛的北部都由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朝鲜现在的首都平壤,其实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才被半岛土著占领。可以说,中原政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朝鲜半岛都有领土存在。(越南北部也一样)

只不过,占领朝鲜半岛的门槛很高,因为从中原到朝鲜半岛,不走海路,那就必须要经过漠北草原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地盘。而中原王朝很多时候都无法压制这些民族,因此中原王朝吞并朝鲜半岛,在很多时候都是无从谈起。只有当中原王朝彻底碾压少数民族的时候,把朝鲜拿下才是顺便的事情。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前面提到的西汉鼎盛时期和蒙元时期。

至于金、明、清三朝为什么不吞并朝鲜,这主要跟朝鲜的经济价值有关。那地太穷,无论是中原、草原、西域,无论是种田、放羊还是经商,显然都比四面围着大海,且多山的朝鲜半岛要有经济价值。

对于金、明、清的统治者而言(其实也应该包括元朝),只要朝鲜听话,中原王朝是不会理会它的。甚至有的时候,根本不会感觉到它非存在。除非是中原王朝进入末期,朝鲜不听话了,中原王朝才会有意吞并,以避免后续麻烦事发生。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北部崇山峻岭,南部土地贫瘠,在古代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绝地,中原民族一向不屑于直接统治那里,只要他们承认中原的宗主地位就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