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生活 > 正文

​厌字意思是什么

2023-04-30 08:17 来源:秀网 点击:

厌字意思是什么

(考证过程有点繁琐,不想看考证过程的,可以直接跳到文后看结论)。

「厭」的本字是「猒」,所谓「本字」,就是汉字最初、最原始写法。

我们来看《《说文》》对「猒」的小篆字形解释:

《說文》:「猒,飽也。从甘从肰。」

「猒」隶楷书和小篆,从「日」从「肰」,这个「日」其实像「口中有物」之形,是「甘」的初文,后起字分化字为「含」,「甘、含」古音相同。

甲骨文未见「猒」字,「猒」字始见于西周金文。西周金文字形从「口」从「肉(月)」从「犬」:

也就是说:

《说文》对「猒」字篆文的构件分解是由「甘、肰」两部分组成。

今天有些古文字学者据金文字形,认为「猒」字的金文由「口、肉、犬」组成。

虽然,最基础的字符都是「口、肉、犬」,但区别是《说文》将「肉、犬」看做一个字符,也即「肰」部。

「猒」字篆文从「甘」,金文从「口」,这个并不矛盾,其实是等价的:「甘、口」一声之转,声母为旁纽,韵母相近,「口、甘」在古文字中用作表意偏旁可以通用。「甘」字讹变为「日」形,这在汉字演变过程也很常见,如「香;字中的「日」就是「甘」。

如果看做「肉、犬」两个字符,和看做一个字符「肰」,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为按照《说文》的解释,「肰」就是「狗肉」的意思:

《说文》:肰,犬肉也。从犬、肉。讀若然。

所以,目前对「猒」构字意图有两种解释:

1、口含狗肉

《说文》极其马叙伦先生,认为「猒」字的由「口、肰」两个部件构成,构字意图是「口含狗肉」,会「吃饱」之意。

2、狗口含肉

古文字学家高鴻縉却认为「猒」由「口、肉、犬」三个部件组成,构字意图是「犬口含肉」,会「吃饱」之意。

高鴻縉和马叙伦的释「猒」字见: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 冊,第 772页

我倾向《说文》和马叙伦解释,「猒」可能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肰」既是意符也是音符。

比如:「肰」就是「然」的上半部分,「然」的本义就是「火烤狗肉」。显然不应该将「肉、犬」分开看为两个字符,而应该视为一个「肰」字。

综上所述,不管「猒」字构字意图是「口含狗肉」,还是「狗口含肉」,其本义都是「吃飽」之意,引申则表示「富足、滿足」,如:

《沈子它簋》:「見猒于公」,郭沫若曰:「猒如今人言滿足」。

《毛公鼎》:「皇天引猒(厭)氒(厥)德」。异文见《書.洛誥》:「萬年猒于乃德」,陸德明《經典釋文》:「厭,飫也。」《集韻》:「厭,足也。」

满足以后当然就没有欲望,也就引申出「厌恶、嫌弃」的意思。

「猒」字的古今字形演变脉络:

引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页414

那「猒」字是如何演变成「厭」字呢?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是「浅人所改」,导致「猒」廢而「厭」行:

《说文》段玉裁注:「淺人多改猒爲厭,厭專行而猒廢矣。」

古文字学家高鴻縉认为是累加声符「厂」(「厂」为「岸」之初文),也就是文字学所说的「声化」,其说可从。

显然段玉裁的说法不怎么靠谱。高鴻縉认为「猒」表示「厌恶」是假借义,不妥,如上文所言应该是二次引申的引申义。

「厭」字多次引申加假借,一字多义,容易产生歧义,就需要分化造字精确表意:

「厭」之「满足」意义,被后起字「饜」字所专。

「厭」假借表示「压迫、覆压」,意义被后起分化字「壓」所专。

引《故训汇纂》,页297

而「厭」字则专职表示「厌恶」,而本字「猒」废失。

------------------------------------

综上考证和分析,我们可以放心的下结论:

第一,「厭」为形声字。

「厭」就是一个通过「累加声符」而产生的形声字,有两个声符:「肰、厂」,「肰」也是意符。

第二,「厭」的造字意图。

「厭」的本字为「猒」:从「口」从「肰」,构字意图为「口含狗肉」,会「饱食」之意,后来加声符「厂」(注意这个字不读chang3)。

第三,「厭」的意义引申、分化造字、职务分工。

「厭」引申表示「满足、厌恶」,假借表示「压迫」,后来分化出「饜」「壓」二字,职务分工,各专一义,以求精确记录汉语:

「饜」承担引申义「满足」的职务;

「壓」承担假借义「压迫」的职务;「厭」承担引申义「厌恶」的职务。

猒(偃燕)是厭的初文。猒是由日、月和犬会意而成的字。日表示口含东西,这里指狗口中叼着肉;月表示肉;犬指狗。总体会意是狗口中叼着肉。借“偃(偃借“燕”声表示燕窝仰悬向上张开的表象作隐喻,表示人仰倒时双手环抱、双足张开的样子)”声表示狗吃肉饱食后伸开四足仰头大睡。猒后繁化为厭,厂表示厰的省形,表示厰棚,指狗在厰棚中饱食睡觉。后简化为“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