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生活 > 正文

​为什么农村的酒席好吃(为什么农村吃酒席要抢着打包)

2023-04-26 16:58 来源:秀网 点击:

为什么农村的酒席好吃(为什么农村吃酒席要抢着打包)


大概是1967年秋天的时候吧?我奶奶娘家的侄儿要结婚了。我就在办喜事的前一天下午,顶着能刮起地上已经落地的树叶的大风,跟着奶奶,提前去了奶奶的弟弟家。


晚饭和我们家里的差不多:一碗米汤,另外是笼笹里蒸着一些切成段儿的红薯,还有八个油糕(看样子是每人一个,这个是家里平时没有的)。另外就是窝窝头了。


奶奶给我夹了一个油糕,她自己也夹了一个。我的这个油糕,看起来似乎要比奶奶的那个大点儿。但是咬开之后,里面的馅儿是萝卜丝的。这样的油糕,我们叫菜糕。包捣烂的红豆和红枣泥馅儿的,叫豆糕。那个时候的农村,多数人家在做油糕的时候,菜糕的比例是要远远多于豆糕的。


奶奶吃的那个油糕,虽然看起来不饱满,有些瘦小。但是它是一个豆糕。于是奶奶就把我的半个菜糕,和她咬了一半的豆糕换了。这样我也吃到了半个豆糕。


直到晚饭吃完,笼笹里面的那个盛油糕的碟子里,剩下的六个油糕都没有动过。它周围的红薯、山药蛋丸子和窝窝头,却被一扫而光了。


第二天早上,早饭和咋天晚上的饭差不多。中午,客人们就来的多了。院子里面临时搭建的席棚下,摆了一些从学校里面借来的桌子。两张双人课桌往起一并,四面四个双人板凳。来客口中谦让着,却尽量把领着的孩子们往板凳上拖。以便能坐满一圈儿吃饭的人手。


端盘子的人上来了。他端来的是一摞儿八个大碗,以及几个黑釉小碗。还有一大把筷子。大人们人手一个大碗,小孩子们则是黑釉小碗。


不一会儿,跑堂的手里垫着两块笼布,端上一个热气腾腾的大瓷盆来。盆里还放着一把大铜勺子。有个年长的客人站起来,拿着铜勺子,给八个大碗盛上菜以后,有人接过了勺子,给自家和身边的孩子们盛菜。大半勺就是一小碗。


菜里漂着些许油花。是由少量的粉条、豆腐以及胡萝卜、白菜做的熬菜。大盆撤下去之后,端上来了一盘儿油糕,一盘儿白面馍馍。馍馍的个头儿很小,比一颗鸡蛋大不了多少。被一个客人戏称为“脚后跟蛋蛋”。


人们都拣大个儿的油糕夹。我自己因为有咋天晚上吃油糕的经验,认为小个儿的油糕才是豆糕。于是我就拿筷子扎了一个。一吃,果然是豆糕。


正在我暗自高兴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小孩却快哭了:他对大人说:我也要吃豆糕!


他家大人瞪了他一眼:有啥吃啥!再挑三拣四,下次岀来就不带你了!


我暗中观察了一下,一个桌子上,大小一共十二个人。就我和一个老者吃的是豆糕。剩下的全部是菜糕。


那几个白馍很快就不见了:基本上人手一个。有的吃了,有的晾晾之后,装进口袋里了。估计是带回去,给小孩子们吃的。


一会儿,跑堂的又端上一大盆玉米面做的和煎来了。这个管饱。并且问大家,还有要熬菜的吗?也可以自己去厨房外面的大盆里盛去。


大约半个小时后,几个同桌的大人们放下了筷子。跑堂的过来问吃好了?大家都说好了好了,于是就相约离开了饭桌。站在院子里聊天,等待娶媳妇的回来了“厮见”——认亲仪式。


这是我在一生中,吃过最寒酸的酒席。没有之一。后来听老舅舅(奶奶的弟弟)和奶奶事后聊天,说那一天玉儿(奶奶的侄子)办事宴,一共花了26块钱。没有兑下(欠下)多少饥荒。

有这个记忆。那是2008年那个秋天,在一家婚宴上,这里是三线城市,下岗的职工很集中的地方。

新婚的男女都穿得很一般,他们两家的父母都在一个厂里,都是2000年一同下岗的。

新婚的一对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在一般的企业有份工作,才四年工龄。尤其是这8年来男方的父亲又得了脑血栓,看病吃药花了很多钱。

就一个独生子的80后,又是城里,这宴席上的菜按以往的8对8的标准,一套上来要很花很多的钱。

大家知道他们有难处,就都提前去随了份子。到开席的时候,那套菜的样是不差的,但是质量就很糟糕了。别的不说,就那个必须有的四大件之一的红焖猪肘子,就是一大片生菜包着几块骨头。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