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社会 > 正文

​兆易创新 vs 北京君正 vs 长江存储:谁能扛起国产存储大旗?

2023-04-21 01:45 来源:秀网 点击:

兆易创新 vs 北京君正 vs 长江存储:谁能扛起国产存储大旗?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市值观察

年初以来爆火的人工智能,催生了一批超级大牛股,从下游应用领域的传媒、游戏,到上游硬件领域的光模块,涨幅翻倍的公司比比皆是。

但是,表现最强的,是来自存在感稍弱的存储芯片板块。今年以来,科创板上市公司佰维存储涨幅超过 5 倍,在 A 股 5000 多家公司中排名第一。

作为国内少数同时掌握 NAND Flash、DRAM 存储器研发设计与封测制造的企业,佰维存储牛冠 A 股的背后,映射出存储芯片困境反转的预期,和国产替代的大势所趋。

拐点将至

2022 年,存储芯片价格一路下跌,从云端跌向谷底。

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制造硬盘的 NAND 闪存芯片价格指数去年全年下跌了 41%,制造内存条的 DRAM 芯片价格指数下跌 35%。其中第四季度两种存储芯片的跌幅高达 20%~25%,创下了 2008 年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记录。

存储芯片是半导体行业最大的细分板块,2021 年全球市场规模超过 1500 亿美元,占半导体总规模的 35% 左右。

美联储持续加息和全球宏观经济逆风背景下,半导体行业去年经历了近 10 年来最严重的衰退,而库存可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存储芯片,受到的冲击无疑最为严重。

面对行业不景气和极其糟糕的业绩压力,SK 海力士、美光、三星等全球存储芯片大厂不得不下调资本开支,给出供给收缩预期。根据 Gartner 最新预测数据,全球半导体行业资本开支 2023 年约为 1372 亿美元,同比下滑 19.0%;

一边是供给收缩,另一边是增量需求的涌现。

伴随着通讯技术不断迭代,万物互联已成时代浪潮,数据也呈现指数级别增长:

资料显示,全球数据量从 2010 年的 2ZB(1ZB 代表十万亿亿个字节)增长到 2021 年的将近 60ZB,十年时间翻了 30 倍,并预计 2025 年将继续增长至 175ZB。其中互联网全球领先的中国,无疑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到 2025 年,中国数据量预计将增长至 48.6ZB,占全球数据量的 27.8%。

海量数据的涌现,正是当下人工智能爆发的前提和基石,同时极大地刺激了存储的需求。

从历史经验来看,存储芯片下跌周期一般在 2 年左右,其价格涨跌跟美元利率以及全球宏观经济景气度关系密切。

2021 年下半年至今,存储芯片价格已经下跌了 18 个月,DRAM 和 NAND Flash 两大内存芯片价格下跌周期长达 20 个月之久。

按照过往规律,存储价格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到达谷底,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减弱带来的经济复苏预期,以及增量需求的大量涌现,行业有望在三季度之后触底反弹,完成困境反转。

国产替代再迎契机

中国是存储芯片消费的第一大国。2021 年,我国存储芯片的市场规模达到 5494 亿元,占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份额超过 55%。

但是,中国存储市场大部分都被外资品牌占据,国产存储芯片占比不足 10%。目前,全球存储芯片的产能高度集中于日韩美等国家,其中 DRAM 主要被三星、海力士和美光三家垄断,2021 年 CR3 达到 94%,NAND Flash 被三星、铠侠、海力士以及美光等六家厂商垄断,CR6 为 93%。

对于习惯了后发赶超的中国制造来讲,存储芯片领域较低的国产化率,本身就意味着较大的国产替代的空间,而自主可控和地缘因素,更为国产替代提供了重要契机。

3 月 31 日晚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设的 "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 " 宣布,对美光公司在华销售的产品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美光是美国存储芯片龙头,是全球第二大 DRAM 产商和第五大 NAND 厂商,截至 2022 年底,美光在全球 DRAM 和 NAND 闪存市场分别占据 23%、10.7% 的份额。

作为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公司之一,美光被中国政府审查,其实远不止是安全问题。

最近几年来,不断有媒体爆出,美光是打压中国存储芯片产业的 " 幕后推手 "。2018 年至 2022 年,美光花了 954 万美元用于游说,目的就是为了打击中国的存储制造产业。

中国市场对美光极其重要。2018 年,美光在中国一年的营收达到 173.57 亿美元,占到该公司当年总收入的 58%,这也是美光害怕中国存储崛起的重要原因。

中国政府审查美光的底气,无疑是来自国产存储的崛起。

事实上,美光近年来在华销售收入已经大幅下降,2022 年下降到 33 亿美元,占公司营收比重只有 11%,存储芯片的国产替代已是大势所趋。

谁能扛起大旗?

如果美光在中国的业务受限,首先受益的自然是利基存储市场。

利基存储主要包含 4Gb DDR4 及以下的 DRAM,2D NAND 及 NOR Flash、EEPROM 等品类,毛利较低,市场规模远小于主流储存产品,但是相应技术壁垒也相对较低,国外巨头正在逐步退出这部分竞争,国内存储芯片设计公司正在逐步崛起。

在利基存储领域,兆易创新无疑是成长最快、实力最强的公司。

兆易创新的存储芯片营收中 70% 来自 NOR 闪存、利基型 DRAM 占比 18%,其余小部分为 NAND 闪存,公司目前产品布局主要面向 IPC、机顶盒、扫地机器人等物联网领域利基市场需求。

2012 年到 2021 年,兆易创新 NOR 闪存全球市占率从 3.4% 提升至 23%,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旺宏和华邦,NOR 营收的年化复合增速高达 30% 左右。

▲来源:财信证券

在利基型 DRAM 车用存储领域,北京君正通过并购获得了后发赶超的优势。

2020 年,北京君正 72 亿收购北京硅成半导体,后者在全球全球车用 DRAM 市场有 15% 的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光的 40%,正是美光的国内市场的重要替代者。

但是,利基市场规模实在太小。2021 年,NAND 全球市场规模超过 600 亿美元,DRAM 市场规模超过 800 亿,而 NOR 全球市场规模仅 31 亿美元,利基型 DRAM 也不过 74 亿,显然,光靠利基市场显然并不能真正实现储存芯片的国产替代,国产储存要真正崛起,还是得在主流产品领域和外国巨头直接竞争。

在主流的 DRAM 和 NAND 领域,兆易创新其实也有布局,并且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这是 A 股存储龙头未来的重大看点之一,但是目前其市场份额太小,还不足以和国外巨头竞争。

真正具备一定实力、能直接和国外巨头抗衡的,是两家还未上市的重要公司,成立于 2016 年的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其中长鑫存储主攻 DRAM 内存,长江存储主攻 NAND 闪存。

长鑫存储最先进的量产芯片主要是 19nm 工艺的 DDR4,和国际巨头相比落后 5-6 年。但是DRAM 正在逐渐逼近 10nm 的天花板,其性能和技术提升的速度已经大幅放缓,这给长鑫存储等国产 DRAM 产业的加速追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

目前,长鑫存储国内市场份额估计已超过 3%,初步打破了国际巨头对 DRAM 的垄断。

相对而言,国产 NAND 闪存的进程更快一些。

2019 年,长江存储 64 层 3D NAND 闪存量产,这是全球首款基于 Xtacking 架构设计并实现量产的闪存产品,标志着中国在 3D NAND 闪存领域逐步进入国际一流梯队,而中国制造的优势,也提升了国产 NAND 闪存的性价比。

最近两年来,在存储芯片的下行周期中,采用国产 NAND 闪存颗粒的固态硬盘(SSD)凭借超高的性价比逆势崛起,部分采用长江存储颗粒的 2T SSD 产品已降价至 600 元以下,甚至比三星的 1T SSD 还便宜。

2021 年,长江存储在 NAND 领域的全球市占率已经达到 4%,2022 年估算达到 7%,已经具备强大的行业竞争力。

自主可控的背景下,国内存储芯片企业要最终实现国产替代,国内上下游产业链的日益完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上游设备领域,存储芯片对光刻机要求不高,但对刻蚀机要求比较高。一定程度上讲,中微公司在刻蚀机领域的崛起,是我国存储芯片行业的救命稻草。

目前,中微公司的刻蚀机最先进制程已经达到 3nm,几乎可以满足最先进的存储芯片的生产。

下游的存储模组行业,江波龙和百维存储在全球市场也有较强竞争力,其中江波龙司 eMMC 及 UFS 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为 6.5%,全球第六,国内第一,佰维存储全球市占率 2.4%,全球第八,国内第二。

两家公司的主要供应商,都包括美光。一旦美光被制裁,国内存储芯片企业有可能赢得更多的国内下游市场。

存储芯片的国产替代,如今已是国家战略,兆易创鑫、江波龙和佰维存储都陆续获得了国家大基金的投资,持股比例都在 5% 以上。

今年 3 月,国家大基金二期入股长江存储,认缴出资额高达 128.87 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超过 12%。

科技自强、自主可控的举国体制下,国产存储芯片的春天,就在眼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